图片来源:大家的家 杨海宁摄
本文章由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银龄实验室访谈编辑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上世纪70年代音乐治疗传入亚洲,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医院最先开始了音乐治疗的应用。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国内的普及性还有待提高。
音乐治疗师王瀚林老师出生于1990年,200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学习音乐治疗专业。毕业后即参与音乐治疗临床和推广工作,积累将近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他现在是“大家的家”养老社区的康乐音乐治疗、音乐类服务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治疗师行业委员会的督导。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们在“大家的家·朝阳社区”见到王老师。王老师回答了我们很多问题,让我们对养老机构中如何开展专业音乐治疗服务有了整体的了解。
对话
小编:在养老机构中,音乐治疗师的工作和社工带的音乐活动,有什么区别?
王老师:功能性不同,与系统化程度的高低,决定音乐是否具备治疗作用。就比如你们在做的认知症友善合唱小组,TA是音乐陪伴,而不是音乐治疗。
小编:在养老机构中,音乐治疗服务一般如何开展呢?
王老师:以我们院为例来讲讲吧。首先,音乐治疗开始前,我们会先让长辈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一些音乐活动。通过长辈给出的反馈及我们的观察,进行评估及有针对性的长辈需求调查。其次,根据长辈们不同的功能水平进行分类,做出属于这类长辈的专属的音乐干预解决方案。最后,音乐治疗按周安排不同时长的活动,会提前在社区内公示,长辈在半开放的小组中接受干预活动。
图片来源:大家的家 杨海宁摄
小编:为什么接受音乐治疗的长辈需要分类呢?
王老师:因为每位长辈都是不同的,即便是患有同样疾病的长辈,对于音乐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所以针对于TA的音乐治疗解决方案也就不同。
小编:前段时间疯传的“40赫兹”音乐对认知症长辈有帮助,您怎么看?
王老师:我只能说这个结果仅限于研究。我们的干预方式更看重“看得见”的,比如形容疗效,我们会很具体地描述长者干预的前后测和行为及相关数据变化,让“疗效很好”有据可依,才更具说服力和可调整性,才可以称之为治疗。我们这种治疗模式,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信,真正可以带来健康的,不只是吃药,真正重要的东西不在药里。
小编:为什么音乐治疗对认知症患者有益?
王老师:认知症患者由于长辈在退行性病变中所带来的认知功能损伤,使得进行语言交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音乐治疗对认知症长辈来说可能是最有益的方法之一。音乐能够让治疗师、社工进入长辈的回忆和情绪情感世界中。有的长辈可能丧失了部分语言功能但仍旧能够在音乐互动中歌唱、识别律动。音乐让我们能与认知症长辈保持较为有效的沟通模式。
小编:音乐治疗师需要具备什么技能?
王老师:音乐治疗师是一定有硬性要求的,比如要会演奏一些乐器、有音乐知识及理论等,以及最重要的系统性音乐治疗方法学习及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都是学科里的必学知识。音乐治疗作为非药物干预的方式,通过音乐包含的许多不同的元素,包括节奏和旋律,方法得当就能够改善长辈的情绪及身心状态。
音乐治疗师就是使用音乐让参与的人更加健康。在养老机构中,音乐治疗师可以提供治疗层次的音乐干预,让长辈不仅仅停留在欣赏音乐上,而是参与到音乐中,会更加细致地感受音乐,并让长辈通过音乐获得治疗性的功能改善。我们这里的几位音乐治疗师均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治疗专业,拥有深厚的音乐基础和丰富的音乐治疗经验。
图片来源:大家的家 杨海宁摄
另外,音乐治疗师是需要职业适配度的。来我们这里临床实践的同学,实践自己所学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实践验证自己是否适合音乐治疗师这个职业,就像音乐表演者是将自己的作品完美呈现给观众,而音乐治疗是以更适合的音乐方式,让TA参与其中并得到以健康为目的的改善,并不是每一个学音乐的人都能适配这个职业。
期待
我们国家老龄领域的音乐治疗服务还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反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音乐治疗被视为老年病的治疗中一个不可取少的重要部分。美国的法律规定所有的“护理之家”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治疗师。
现在大部分家属在选择养老机构的时候,关注的重点还是环境设施怎么样、三餐营养怎么样,对养老院里的康体服务不太关心。
我们期待随着音乐治疗服务的普及化,大家会对音乐治疗有更多的认识,会有越来越多的认知症长辈能够有机会接受治疗服务。
语言失效之时,让音乐响起……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银龄实验室启动于2023年
实验室将“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作为重点工作方向,这一方向选择基于对当前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庭照顾者角色重要性的认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原子化,需要居家照护的老年人在增加,而家庭照顾者的数量在相对减少。这种趋势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老年人家庭照顾者与社会支持资源之间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