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8 10:51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所蕴含的革命思想,所呈现的历史大势,所包含的深刻学理,所体现的阶级情怀,所展望的理想愿景,如何以深入浅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灯塔,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议题。《与青年共读〈共产党宣言〉》甫一问世,便以其清新的话语风格和独特的解读方式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深度耕耘,更是一场理论传播范式的革新实验,从文本解构、话语创新、实践价值等维度实现了经典文本的青年化阐释,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提供了启示。
文本解构:从历史叙事到现实关照的双向展开
《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现实高度往往使青年读者望而生畏。徐川教授的解读策略首先体现在对文本结构的系统性解构上。全书以四章架构展开:第一章追溯《宣言》诞生的历史语境,第二章解析其时代意义,第三章逐章共读原文,第四章回应青年困惑。这种“历史回眸——时代透析——理论解读——实践对话”的递进式设计,既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逻辑,又契合青年认知的渐进规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第三章“双文本对照”模式。徐川教授在保留《宣言》原文字句的基础上,通过旁注式解读、案例嵌入和隐喻转化,将“资产者与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等马克思恩格斯原初意义上的抽象话语转化为时代的、具体可感的现实镜像。例如,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论断,与现代数字技术革命对生产关系的重塑相联结,使青年直观感受到理论的时代穿透力。这种“原典+解码”的“互文性”创作风格,既维护了经典的权威性,又消解了理论的陌生感,堪称马克思主义文本阐释的创新性实践。
话语创新:从“高冷理论”到“网言网语”的符号转换
理论传播的困境往往在于语言系统的隔阂。徐川教授深谙青年群体的接受习惯,大胆采用“网言网语”重构理论话语体系。书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常识道理”,如用“甜”形容《宣言》的思想魅力;用“家里有矿”来反衬恩格斯投身革命的义无反顾;以“打怪升级”比喻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甚至用“挺神秘”“挺危险”“挺难缠”解构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让一些人心里直发毛的共产主义“幽灵”——它不是恐怖片主角,而是照亮世界的思想火炬。这种话语转换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的深刻洞察——通过符号系统的同频共振,实现意识形态的柔性渗透。这种创新根植于徐川教授长期的思政教育实践——“南航徐川”公众号运营十多年间,以48小时回应机制和“答学生问”栏目积累了大量青年沟通经验。书中对“入党动机”“资本批判”等问题的解答,延续了其“用故事讲道理”的叙事传统。例如,通过对比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职业选择与当代青年的择业困惑,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转化为具象的人生选择指南。这种将宏大叙事嵌入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成功实现了理论话语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位移。
实践价值: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形塑的教育之维
在理论教育层面,该书突破了传统“灌输—接受”的单向模式,构建起“问题—对话—共鸣”的立体化学习场域。第四章设置的9个问答,直击青年们在《宣言》研读中心存的疑惑,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青年人写出《宣言》何以可能,到《宣言》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何以可能,到《宣言》内蕴的革命思想、价值理想何以可为,再到共产主义美好愿景的意旨何在,徐川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宣言》的核心要义,从而深刻展现了“一个幽灵”“一个消灭”“一个联合”“两个必然”“两个决裂”等的理论意蕴。在这里,徐川教授解答策略体现为三重逻辑:一是历史逻辑,通过梳理《宣言》的写作背景破除“理论悬浮”的认知;二是辩证逻辑,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资本的双重性;三是实践逻辑,结合学生实际,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来验证理论的当代价值。这种解读模式的创新,呼应了徐川教授提出的思政教育“四个连接”理念——与问题相连接、与现实相连接、与青年相连接、与实效相连接。这种将认知心理学融入理论教育的尝试,使《宣言》的学习从知识记忆升华为价值认同,从文本研读转化为行动自觉。
理论传播的范式启示:破壁、扎根与生长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维度审视,徐川教授的探索具有三重范式意义:其一,破壁传播的媒介自觉。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该书创造性地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可听、可看、可互动”的多模态产品。配合本书制作的音频课程、可视化思维导图,以及“川流不息”思政团队开发的互动问答程序,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这种“纸质书+数字产品”的融合出版模式,使理论传播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永远在线”的教育可能。其二,扎根实践的学术品格。徐川教授拒绝“书斋式”的理论演绎,始终将写作锚定在思政教育一线。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徐川教授的教学实践,如学生关于“躺平”现象的讨论、校园创业中的劳资关系争议等。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写作路径,确保了理论阐释的现实解释力。其三,理论生长的开放姿态。该书并未将《宣言》视为封闭的真理体系,而是强调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理论特质。在解读“两个必然”时,徐川教授既肯定其历史规律性,也坦诚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调整,引导读者辩证看待理论的历史条件性与现实适用性。这种开放性的阐释立场,为青年建构了理性思考的理论坐标系。
总之,《与青年共读〈共产党宣言〉》的成功,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传播维度的生动实践。它证明:经典理论的活力不在于固守原教旨主义的解释框架,而在于持续回应时代问题的创新能力;理论传播的有效性不取决于话语的权威强度,而依赖于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的沟通艺术。在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的今天,徐川教授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唯有将理论深度、传播效度与情感温度熔铸一炉,以故事的鲜活、学术的底蕴、理性的智慧、情感的魅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方能真正实现“以真理之光照亮青春之路”的教育理想。
(作者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