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4:35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纪委全会、市纪委全会就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多次作出部署。
刘子如
赤忱报国 嘉惠诸孤
刘子如(1870-1948),名华璋,字子如,原四川綦江县金灵乡新村(现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新木村)人,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创立四川胜家缝纫机公司、华璋草帽公司等知名企业,创办重庆孤儿院和青山孤儿院等慈善组织。
刘子如对民国时期袁世凯等人的卖国行为深恶痛绝,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67岁高龄带头捐款捐物,自费组建战地服务团,积极支援、慰问前线革命将士。他曾立下誓言“绝不留金钱给儿孙买耻辱”,在生前把全部财产捐出用于慈善和教育事业,形成了“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家风。
刘子如“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家风精神源自于其父亲弃农从商的奋斗经历和母亲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在其勤廉简朴的一生中,他不断践行着这样的家风精神,他不惜捐出全部家资救助孤儿、慰问战士,是一位真正的爱国慈善家。
刘子如幼时生活困顿,青年时期历经6次创业失败,在艰苦卓绝中挣扎奋斗,最终创立了川黔康胜家无缝纫机总公司,成为当时川中数一数二的富商。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家风家教是分不开的。
刘子如出生于普通商户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能吃苦、肯创新的人。他的祖父刘法祖带领刘氏家族迁居至金兰坝油榨岗(现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平山园区内)当佃户谋生,后来他的父亲刘荣邦又弃农从商,改业盐商,举家迁移至青山乡石窝寨(现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内)。他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并在日后成为了卓尔不群的企业家。刘子如的母亲曹氏一生古道热肠、慈悲为怀,在青山以孝顺著称,刘子如也继承了母亲身上的慈善精神和感恩情怀,在成为富商后乐善好施,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13岁时,刘子如身揣53枚铜板,以惊人的胆识和毅力独自闯荡重庆府,在重庆富成路红庙(现重庆嘉陵江一号桥处),被一名和尚收养。和尚见其聪慧,便教他读书识字,还教导他要心怀感恩,忠于国家。刘子如一直铭记在心,终身践行,他不仅把全部身家用于社会慈善,更是在抗日救国之时,亲上前线为国贡献。
1901年,刘子如创建四川胜家缝纫机公司,并以开办缝纫机女校等模式创新商业宣传,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他渐渐成为了富商,原加拿大和平理事会主席评价他“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开端,有助于社会”。他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在他靠自己努力成为巨富后,却一生勤俭,以“厚天下而薄自我”的胸襟,将全部家财用于社会公共事业。他不吸烟、不喝酒、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午饭常用两个鸡蛋解决,他常教导子女:“不能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一定要好好为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四川胜家缝纫机公司。
1919年,他入股大中银行后,曾先后资助过朱德、陈毅等赴法留学的革命战士。1914年他以“教养兼施”为理念,在重庆创办了私立重庆孤儿院。
重庆孤儿院建成招生后,他坚持亲力亲为,号召广大渝商捐款捐物,高度关注孤儿们的吃穿冷暖与成长学习,聘请爱国教师来院讲学,积极主持修建孤儿院大礼堂和工业室,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为国奉献,他的爱国热情也影响了孤儿院的孩子们,在这位“父亲”院长的影响下,重庆孤儿院先后为抗战救国救亡培养出江竹筠(江姐)、余跃泽(解放后任重庆市副市长)等红岩革命战士,为抗日救亡输送大量青年人才。
重庆孤儿院旧貌。
江竹筠在孤儿院就读证明。
晚年回到家乡青山(现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辖区内)后,刘子如组织修建青山孤儿院,倾其财力为青山孤儿院新建教学楼,扩建体育场,添置留声机等教学设施,并邀请万盛、綦江、南川等地的名师授课,改善青山孤儿院办学条件;开设“道生大药房”,聘请重庆名医坐诊,结束青山地区方圆十多里无药房的历史。在刘子如的垂范感召下,青山的士绅纷纷捐款捐物响应,形成兴教为民的风气。
他曾说:“但够晚年生活足矣,决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刘子如的孩子们吃穿用度与寻常百姓一样,全无豪门习气。刘子如还常带着孩子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子女:“我们是‘人’,是有灵魂的高级动物,良心天平上的砝码,不应该是自己和金银财宝,时刻应该为自己的群体着想。离开了自己的群体,一个人在世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他将全部产业捐赠给孤儿院等慈善机构,是当时中国绝无仅有“毁家纾国难”的“裸捐”爱国商人。
青山孤儿院旧址。
袁世凯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刘子如曾立下抗敌誓言:“倘日后中日大战爆发,子如自愿不用饷费,不动公家分文,上前线与敌人周旋!”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行为义愤填膺:“今强敌压境,危在旦夕,国将不国,岂能苟安!”,下决心“抛妻弃子”,将家人和事业留在大后方,自费组建了72人四川抗敌后援会重庆战地服务团,以“不战败日本,绝不回川!”的破釜沉舟气概上前线为抗日部队服务,这位已逾古稀之龄的老团长在艰苦的前线战壕、后方医院和百姓中间,积极开展救护、慰劳和宣传,坚持了整整三年。为抗日后方救援等工作开展作出巨大贡献。陈毅元帅亲切称他为“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
刘子如在前线慰劳士兵。
刘子如团长率团慰问前线。
在刘子如的感召下,川、渝、黔等地的富商掀起了一股慈善热潮,商人们纷纷加入到慈善、教育、救国等事业中来,为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安定贡献力量。
1949年1月,刘子如与世长辞,享年79岁。刘子如去世后,家属遵其遗嘱,仅以粗布衣衫、薄木棺柩为其送终。其子刘福祥谨遵家训,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倾力完成父亲未竟之公益事业,将这种家风精神绵延后世。
专家之言
渝商家风典范
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三级调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蔡佑祥
刘子如从一名穷困山乡的孤儿,经过数十年奋斗成为重庆著名实业家,后因其乐善好施又成为了慈善家、教育家,1925年又立志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捐赠给重庆孤儿院等慈善机构,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毅然决然放弃事业发展,把家人留在后方,坚定率领战地服务团走上前线,报国救国。其艰苦奋斗、勤俭治家和赤忱爱国的作风孕育出了企业家精神、慈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由子孙代代相传,血脉赓续。他“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家风精神更是深刻融入了子如文化的内涵之中,持续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行。
人文地理
方位:
子如陵园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新木村石岗坪(亦为青山孤儿院旧址)。
历史:
万盛,古称溱州,清代因商贾云集、万业兴盛得名“万盛”,地处重庆南部、渝黔交界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南桐矿区,1993年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2011年成立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沿用至今。
名人:
万盛经开区自古人杰地灵,古有杜景佺、钟绍京等仕人才子;近代涌现了邓久先、刘子如等乐善好施的商人,抗日战争时期则有汪石冥、朱凯等革命烈士挺身而出,于危难之中挽救党和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万盛陆续为国家输送了钟波、张亚雯等羽毛球健将,被誉为羽毛球之乡。
风景:
万盛经开区境内山水秀丽,有国家5A级景区黑山谷和万盛石林,还有板辽湖金沙滩、奥陶纪主题公园等集度假、游玩、避暑为一体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