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15:46
当鸣笛换成和弦北京地铁人的双面人生
这群穿制服开地铁、抱吉他闯舞台的“斜杠青年”,用原创单曲《凡与不凡》曾亮相CCTV-1《星光大道》,拿下《中国交通报》“强国之声”金奖,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轨道与琴弦的碰撞,让千万人看见:平凡到尘埃里的岗位,也能长出音乐的翅膀,印证着平凡力量的共振。
主创团队全为地铁内部员工
音乐创作张海鹏,既是带班主任,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助理工程师;
吉他手孙硕、鼓手张达均为一线电客司机,利用休班时间在车库排练;
和声团队由6名不同岗位的地铁职工组成,录音棚就设在职工活动中心。
“我们没学过专业作曲,但我们懂钢轨的语言。”张海鹏指着歌谱上的五线谱,“每个音符都对应着地铁运行的节奏——强拍是发车的鸣笛,弱拍是隧道的回响。”
当地铁风遇见摇滚魂这是属于劳动者的文化宣言
《凡与不凡》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打破了职业与梦想的边界。如今,乐队已成为地铁公司的文化名片,激励着更多职工在轨道之外寻找人生的“副歌”。
正如歌曲高潮所唱:“谁说平凡不能发光?当千万个‘我’站成队列,隧道也能变成星空。”这群在钢轨上写诗的地铁人,用音乐证明:所谓不凡,不过是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另一个名字。
在北京地铁,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一线员工,他们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他们多才多艺、勇敢追梦,在北京地铁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