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榜样(九)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 新闻力量筑就助残底色:北京日报社城市新闻部纪实
北京残联公众号

2025-06-19 16:45 语音播报

汇爱∙助残

编者按:晨曦初露,善意奔涌。2025年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北京推荐的6位全国自强模范、9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1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表彰。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值此,北京市残联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事业成就,致敬奋斗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日报社城市新闻部,感受这支团队用新闻力量托举残疾人梦想的温暖实践。

图片

在北京日报社,有这样一支由 11 名记者组成的精锐团队 —— 城市新闻部。他们以笔为刃、以镜头为眼,始终奔走在首都残疾人事业的报道一线。从冬残奥会的赛场到市井街巷的角落,从残疾人的就业困境到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温度,用文字和镜头传递希望,成为推动北京残疾人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舆论力量。

图片

冬残奥盛会:用镜头定格精神,以报道见证城市蝶变。2022 年北京冬残奥会,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城市新闻部的 "战场"。作为融媒体报道核心团队,他们以 "双重视角" 展开报道:一方面聚焦残奥运动员,记者捕捉到轮椅冰壶队员王海涛投掷时紧绷的指尖、高山滑雪选手刘梦涛冲线后扬起国旗的瞬间,《刘梦涛:自豪!国旗因我升起》《王跃“被世界看到”梦想实现》等报道展现了运动员 "超越身体极限" 的拼搏精神。

图片
图片

另一方面,团队挖掘北京无障碍建设成就,记者走访场馆,以《运动起来?无障碍!》系列报道,用 "1:12 坡道坡度"" 盲文标识覆盖率 98%"等数据,揭秘" 冰丝带 "无障碍坐席等" 绣花工程 "。这些报道获中国残联" 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 ",团队参与制作的冬残奥会官方中文会刊摘得第 33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高度。

图片

民生痛点:以监督报道破局,为残疾人解 "脚下之困"。"轮椅坡道太陡,坐轮椅根本下不去!"2023 年一通求助电话,拉开 "无障碍环境攻坚" 序幕。记者蹲点 300 余个点位,记录盲道被占、电梯无低位按钮等问题。《轮椅坡道陡,电梯缺按钮!》等监督报道推动市住建部门建立 "问题台账 - 限时整改" 机制,整改完成率达 95%。记者模拟视障者出行等场景,采写《新法施行!北京无障碍出行路好走吗?记者实测》,促使 23 个部门优化流程,实现全市政务大厅无障碍窗口全覆盖。

图片

就业赋能:挖掘典型案例,让 "平等就业" 照进现实。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 "钥匙",城市新闻部聚焦残联 "走访拓岗促就业" 等举措,记者深入挖掘听障员工配备实时字幕系统等案例,展现 "政企社" 协同就业实践。在北京市残联接诉即办平台,记者记录 "12345 工单解决外地残疾人证在京通用难题" 全过程,《12345 工单促进 41 项惠残政策出台》报道引发共鸣,相关经验纳入 2024 年接诉即办典型案例库。这些报道如春风化雨,让更多企业看到残疾人的职业价值,为残疾人打开就业新通道。

图片

人物叙事:以 "平视视角",绘就残健共融的精神长卷。"我们都一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奔跑。" 在《北京日报》"自强不息" 栏目中,城市新闻部用平视的笔触,讲述着残疾人的奋斗故事:脑瘫女孩考上高校研究生,独臂外卖小哥单臂送单超 2 万次,"轮椅跑者" 王曙光获评 "北京榜样"…… 记者记录下他们练习书写的颤抖手掌、戴助听器配送的背影,展现脱贫解困毅力与奉献热忱。报道推动全市中小学开展 "无障碍体验日",企业设立 "残健共融示范岗" 超 2000 个。让 "理解、尊重、帮助" 成为社会新风尚。

图片

十年坚守,北京日报社城市新闻部用一篇篇有温度的报道,成为残疾人事业的 "记录者"、城市文明的 "推动者"。他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真情,让 "平等、参与、共享" 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说:"我们的报道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当无障碍成为城市的默认设置,当残疾人的梦想不再因身体障碍而折翼,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新闻 ' 结局 '。" 在推进残疾人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路上,这支新闻铁军将继续书写更多关于爱与希望的篇章。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残联微信公号

扶残助残

编辑:王晓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