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女儿的婚礼,是他和女儿的最后一次见面
CCTV国家记忆

2025-06-19 17:05 语音播报

时事

2009年12月24日,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从英国剑桥飞回祖国怀抱,悄然走进吉林大学。有外国媒体报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舰队后撤100海里。

这位学者就是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1992年,黄大年远赴英国利兹大学深造,之后开始从事探测深水油气和水下隐伏目标的研究。

黄大年事业有成,成为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少数中国人之一,但相较于个人在海外获得的地位与优渥待遇,他更渴望将所学回报祖国。在黄大年所研究的深地探测领域,中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让他觉得无论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在黄大年离开祖国的第18年,一个机会来了。2009年4月,黄大年收到了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的一封电子邮件。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刘财:

“我们国家搞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08年的年底,国家开始有通知性地希望各单位来组织这方面人才的遴选。出了通知以后,我就把邮件转给大年了。”

听到母校的召唤,黄大年心底的那团火被彻底点燃。他说服妻子,中断事业,留下还在读书的女儿,告别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回到祖国,回到东北这块黑土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黄大年:

“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回来参与建设。”

在黄大年所承担的科研工作中,研发深地探测的关键装备——航空重力梯度仪是重中之重。这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装备,有了它,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透视眼”,可以洞穿地层深处的秘密。

这套系统还可以精确地探测到地下或水下几百米处一辆卡车大小的潜伏目标。正因如此,外国媒体说:黄大年的回国,让某国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是黄大年的办公室,只要不出差,屋里的灯光每天要亮到凌晨。回国这几年,黄大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为了不浪费宝贵的白天,他总是订午夜航班。

黄大年的夫人曾问黄大年:“你在国外生活是规律的,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为什么回国之后总是在加班?”黄大年是这样回答的:“在国外那叫上班,都回家了还需要下班吗?”

黄大年总是对妻子说“再有一年就是正常的生活节奏了”“再有一年就忙完了”,可是年复一年,他还是那个有家难回的黄大年。

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黄大年带领数百位科学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回国第三年,中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

回国第五年,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回国第六年,航空重力梯度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样机研发完成,在深地探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2016年11月29日是黄大年办公室日历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个日子。这一天,他晕倒在了飞机上。

时任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任波:

“晕倒之前,他迅速地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死死地抱在怀里不肯松手。他对空姐说:‘如果我不行了,请把我手里的笔记本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资料很重要。’”

之后,黄大年在同事们的强制下做了体检,体检的结果惊呆了所有人——胆管癌。就在大家为黄大年的身体状况揪心、难过的时候,黄大年却不露声色,手术的前一晚还跑回地质宫工作。

回国的这7年,黄大年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女儿。女儿黄潇在英国独自完成学业,独自生活,就连婚礼日期也为配合黄大年的工作一拖再拖。在女儿的婚礼上,黄大年和女儿翩翩起舞,笑容格外灿烂。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成了父女俩最后一次见面。

2017年1月8日,经抢救无效,时年58岁的黄大年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在生命的最后7年里,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是黄大年生命的底色。他用一颗赤子之心践行了他的誓言,为实现强国梦,发出了最美最强的光和热!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