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20:15
编者按:
北京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轴线北端的烟袋斜街、京西群山中的古道、长安街西延长线最西端的古城村,都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珍宝,是北京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承载者。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遗存正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燕京旧影长卷:古街古道古村》,可以有效地记录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本书也可作为北京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燕京旧影长卷:古街古道古村》何大齐 绘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何大齐,1940年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市特级教师,在绘画、书法、民俗学、文字学等领域各有建树。曾获第四届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五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卓越贡献人物奖。在《北京晚报》所设专栏“老北京风情”获2020年度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
《燕京旧影长卷:古街古道古村》是收录八旬民俗学家何大齐先生历时50年采风、访谈、构思、绘制的三部民俗风情长卷,图文并茂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北京代表性古道、古村和名巷的风采。全书以古道名巷为经,以历史文化为纬,实地访谈细腻深入,绘画与书法交相辉映,附加万字长文,在纸上重现消失的市井民情,为传承京味文化留下一份温暖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何大齐详细描述是如何创作出如此气势恢宏的作品《燕京旧影长卷:古街古道古村》。
我于1940年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上学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基本没离开过北京。
何大齐
我小时候住在西四一带,就在西黄城根、西安门北边那条街,往北走就是护国寺,往西走就是白塔寺,都离家很近。
我自幼喜欢信笔涂鸦,画自己心里想象的各种形象。及稍长,能欣赏美术作品了,我对于艺术更加痴迷。那时西四牌楼一带,商业繁华,熙熙攘攘,贩夫走卒推车担担、吆喝叫卖……这里是画速写的最佳环境,是我绘画开始的地方。记得那会儿每天上下学,我兜里都揣着速写本,途中有时间就画几笔。
何大齐
假日,我大都在市场、集市和离家不远的护国寺、白塔寺庙会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把他们画在速写本上。如此年复一年使我打下了人物造型的基本功,也留下了这一时期老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后几十载,历史一瞬却是巨变沧桑,北京这座城市犹如话剧舞台,幕布拉开倏已转场。我作为一个生长于斯,曾经身处“上一幕”中的北京人,总觉得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尽可能将逝去的情景记录下来以遗后人。为此,我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过去画稿的整理和对脑海中记忆的发掘。这项工作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起,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何大齐
我画了五行八作各种记忆中的人和场景,北京地铁8号线天桥站就用了我的画作塑成壁画。但是,花了最多功夫的是这三幅长卷——《烟袋斜街旧影图卷》《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京西古城村风情图》。画京西古道、古城村、烟袋斜街,都不是突发奇想。
这三幅中最长的是石景山模式口古街,有三十六米长。这条古街是从前有名的“驼铃古道”。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石景山区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十三年。我走遍了石景山区的山山水水,也留下了大量的速写作品,其中模式口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局部)
一九六四年,我刚到石景山工作,就有人向我介绍说:“你喜欢画画儿,应该到模式口看看,那里有山有水、有村落古寺,十分难得的好景色。”
于是我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带着速写本到了这里。当我爬上村西口的山崖,向东俯视这龙形古道时,只见北边是蟠龙青山,南边有环形绿坡,街上民居古旧,商铺林立,繁华旧景尚有遗痕,我拿出速写本画下这京郊少有的村貌。后来我又多次到模式口画民居、寺庙,观赏法海寺的壁画、古柏。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局部)
一九六七年,我在模式口住了一个月,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当地老乡画了许多人物肖像以及村貌;晚上在村民家里的炕头上,听当地的老人介绍模式口的变迁和民风民俗,更是加深了我对这里的了解和热爱。
到了新世纪初期,北京政协石景山区有关部门看到模式口的历史文物价值,希望可以开发其旅游资源。他们要组织一些人写文章,因为没有此地的旧照片,所以希望我把模式口的历史旧貌通过画笔还原出来,这样就能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了。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局部)
画面时间定位在清末民初,因为这是模式口作为商业通道最为兴盛繁华的时期。当年驼铃声不绝于耳,商贾云集往来不断。我通过几年的积累,也早有此愿,但过去都是泛泛地画景画人。
这次我做好规划,闲暇就骑自行车到这里,做充分的调查,走访当地的老人,做详细的记录。如:过街楼有几座,在什么位置,旅店名称是什么,商铺门面什么样,经营状况如何,古迹遗址有哪些……我用速写把一千五百米长的村路从西向东逐一画下来,再逐一确认无误。无数次走访调查,数次草图修改,寒来暑往,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局部)
二〇〇六年作品完成了,有十七八米长,由北京政协石景山区有关部门印成折页,作为对外交流活动中赠送的礼物。虽然有关部门很满意,但我总觉得尚有不足之处。闲暇之余又多次带着图找当地老人求教。
有位记忆力好的年长者告诉我,画上缺少当时四个过街楼上的门楼,并说最东边的门楼前还有一根旗杆,杆顶有一横杆,是悬挂被斩首犯人首级用的,门楼下还有半米长的出水口。原住老人的指正,丰富了我的画面。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局部)
二〇一四年石景山区要修建一座博物馆,请我把长卷放大,以便在大展厅中展出。这次重画时,我就把第一版的不足之处一一加以改正。最后画成高七十厘米、长三十六米的巨幅长卷,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此画的复制品在“古道斯存”模式口民俗文化陈列馆长年展出,并制作成动画片,重现旧景,向游人滚动播放。复制品也曾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在首钢园展出。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局部)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长卷中绘有人物二百三十二位、骆驼三十二头、驴马二十九匹、狗十六条、鸡八只、店铺十六家、摊商二十九个。模式口以其独特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关注,成为北京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希望我的长卷能把模式口逝去的情景记录下来以遗后人。
画烟袋斜街则是我从少年时就有的情愫,几十年后终于付诸行动。我小时候生活的西黄城根离什刹海很近,因此我对这个地区有许多难以割舍的情结。到了晚年,我很想把烟袋斜街的旧貌用长卷的形式画出来,给后人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局部)
张双祥先生是爆肚张的东家,一直生活在烟袋斜街附近,对这里店铺的变化了如指掌。我画了一张草图请他看。他详细地把店铺的名号、位置、门脸的样式写在了草图上。我根据他的指点重新画了一张较为详细的铅笔图稿。
后来当地的学者屈祖明先生和刘国庆先生,以“博雅清谈会”的形式请了几位老人一起来看画。我把他们的意见记下来,回来再用毛笔在宣纸上重新绘制了一张白描图稿,随后再次请几位老人提意见,我又做了几处修改。
在时间定位上我听取了老人们的意见,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烟袋斜街商铺情况及民间百态作为背景资料,绘制了这幅长卷。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局部)
绘成的《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十六米长,画中内容较为丰富。其中店铺有广顺号、双盛号、黎光阁裱画铺、三义公粮店、鑫钟油盐店、潘步昆西服店等五十三家;摊商有干果摊、茶摊、饭摊、修鞋摊等二十余个摊位;游商有磨刀的、送水车、卖糖葫芦的、锔盆锔碗的等二十余个;另有二百九十四个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这些店铺和人物都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绘制而成,故事性较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烟袋斜街店铺的某些场景。
出版的《烟袋斜街旧影图卷》的正面是完整的街道,背面是我的草图,有心的读者可以对照看出我创作的历程。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局部)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用散点透视法,从街东口路北缓缓拉开帷幕,鳞次栉比,家家不漏。到街西口拐到银锭桥,又转回路南,再到街东口,展现了烟袋斜街全街建筑和风貌。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描绘的京西古城村位于长安街的西端,石景山脚下。它诞生于明代永乐年间,明代万历年间已见有史书记载,村民主要靠拉骆驼运煤、种地和到铁厂做工维持生计。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局部)
而它最有名的是民间花会活动,规模大、花样新、技艺精、人数多,是京西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二〇〇六年,古城村“秉心圣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城村还有很多代代相传的故事,都极具特色,是京西文化的代表。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局部)
二〇〇五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这里准备拆迁,要盖楼,这个村子即将消失。村长找到我,希望我把这个村子画下来,留下旧貌,留下念想。
我对这个村子是比较熟悉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古城中学做教师。我们学校有些学生的家就是古城村的,我经常去家访,和家长谈天说地,所以对村容村貌村史有大致了解。而且我从小爱画画,养成了速写本不离手的习惯,这里的村民活动、乡居布局,都是我笔下速写的对象。长期的积累,也使我有了大量的素材。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局部)
由于多年和村干部及学生家长的友好往来,我对这个村子有如自己家乡般亲切,知往知今,随即答应下此事。大约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抽空儿就到村子里挨户画速写,将过去没画到的细节补充上。
我先起草画了一幅草图,让村干部看了一遍,请大家提些修改意见。几次改正后他们说可以了,我就用白描的画法,不上色,先画出整个村貌,然后加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我除了画街上的场面、老树、公众活动,还力求把每户的院落门扉、生活状态,以及能看得见的器物,如磨盘、驴车、小商小贩等,都画准确。此卷完成后,得到村民热烈认可,纷纷指认家门。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局部)
虽然村落不复存在了,但我完成了长七米、高二十五厘米的画卷,留住了古城村的旧貌,让古城村的民俗特色得以延续,这是我做的微薄贡献。
北京这座文化古都沉淀积累的东西实在太丰富了,这三幅长卷倾注了我的心血,倾注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用画笔为京西这条古老的商道、古村、古巷留下了旧影。 望古城有神韵,文脉永相传。
我之所画、所写仅是我个人的记忆和一孔之见,难免有失误或偏颇之处,还望有识之士给予指正。
新书分享活动精彩纷呈
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昨日已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北京日报出版社在本届图博会上在E2 B03展位,向读者展示了众多重点书目。不仅如此,出版社将有3场新书分享活动,面向专业参展人员和大众读者开放,现场参与互动并答对问题的读者,还将获得精美文创礼品,机会有限,先到先得。
北京展区位置:E2 B03
“留住古都记忆 寻觅燕京旧影”新书分享会
2025年6月19日 周四 16:00—17:00
北京展区 E2 B03活动区
《燕京旧影长卷:古街古道古村》作者何大齐先生将通过新书分享会,详细讲述北京烟袋斜街、京西古城村、京西古道模式口的民俗文化与时代变迁。本次分享会将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古都北京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北京文化的认知度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欢迎大家分享会后排队有序购买《燕京旧影长卷:古街古道古村》,何大齐老师将送上亲笔签名,机会难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