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6:55
虽然个头不算高,76岁的金融街街道京畿道社区居民邢海泉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浑身上下透着利索。可说着说着,她总是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留神看就能发现,她比的是手语。看似“多余”的动作背后,藏着一段十五年的姐妹情。邢海泉也凭借这个特长,成为社区工作不可缺少的志愿者。
说起自己的手语特长,邢海泉坦言这是多年工作练出来的。原来,自打16岁参加工作开始,她的工作服务对象中就有不少聋哑人。为了更好地和他们交流,她系统学习了手语,可以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
“邢阿姨,有位聋哑居民正在社区呢,您会手语,快来帮忙吧。”回忆起2010年的这个电话,邢海泉笑称那是她和闺蜜崔希茹十五年友情的开始。
崔希茹比邢海泉小一岁,那天,她和兄弟姐妹闹了点不愉快,来到社区“诉苦”。可在场的工作人员难以和她交流,让她拿笔写诉求,老人却发起了脾气。
“你有什么事,跟我说,我就住4号楼,有困难找我。”几个手势过后,邢海泉和崔希茹聊上了。渐渐地,大家发现,崔希茹的情绪平静了下来,紧皱的眉头也微微舒展,甚至主动往前坐了坐,招手示意。
“她让我过来,挨着她坐着呢。”邢海泉不怠慢,上前拉住了崔希茹的手。
一场风波过去了,社区工作人员千恩万谢。邢海泉却严肃地说:“聋哑人有时候会觉得苦闷,渴望交流。以后她再有事,随时可以联系我。”
多年的工作惯性和天生的热心肠让她开始主动关注崔希茹。认门后,隔三岔五来串门,在社区碰到崔希茹,也主动用手语打招呼。聊天内容和常人无异:“吃了吗?”“睡得咋样?”“干嘛去呀?”
让她惊讶的是,每次简单的问候,换来的是崔希茹“连珠炮”般的回复。
“你慢点,我都眼花啦,咱家里说去。”尽管有些哭笑不得,邢海泉还是耐着性子,陪崔希茹聊天,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社区换门禁卡,崔希茹家“卡壳”了,邢海泉帮忙协调;崔希茹想吃肉包子,邢海泉陪着去买;几天见不着这位“翻译”,崔希茹干脆跑到居委会,往那一坐,看着几位社区工作者。
“您这是又跟谁闹别扭了?”一位社工刚开口,就被另一位打断了,“崔阿姨找邢阿姨呢!”
每次,邢海泉几乎都是随叫随到。见到这位妹妹,她先是故作生气地比划一通,那意思就是你血压本身就不低,动不动就闹脾气,身体吃不消。
别说,每次姐姐一生气,妹妹立马消停。反而上前安抚邢海泉。就这样,两位老人的感情越来越深,邢海泉成了崔希茹的“守护星”,崔希茹成了邢海泉的“小跟班”。
志愿岗上,看到邢海泉的身影,崔希茹准在不远处坐着。和社区其他老人聊天,只要看见崔希茹过来了,邢海泉立马打起手语。崔希茹随即停步,和大伙一起拉家常。
“让她有参与感,社区的大事小情,邻居的家长里短,都带着她一起,这样她也高兴,我们也踏实。”邢海泉说。
不仅如此,平时怕崔希茹闷在家里难受,邢海泉还经常带着她出去玩。颐和园、北海、天安门、农贸大集。有了邢海泉的陪伴,她能到公园看花开,到农贸市场买东西。
如今,京畿道社区里,大伙经常看见手挽手的一对姐妹花。那就是邢海泉和崔希茹。两人边走边聊,边聊边笑,引得邻居们好奇。
“邢阿姨,您二位聊什么呢?”
“她呀,非要请我吃包子,其实是她自己又馋啦!”邢海泉笑得合不拢嘴。几下比划后,崔希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金融街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