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小汤山后牛坊花钹大鼓第六代传承人郝旭红晋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花钹大鼓
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原名“雷音圣会,子弟花钹”,民间亲切地称之为“大鼓会”。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一位从山西洪洞县逃荒至后牛坊的白胡子老人,将这门艺术传授给了当地村民。巧合的是,后牛坊的先民也来自山西洪洞。出于对先祖的深切怀念,村民们将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花钹大鼓以雄浑的大鼓与灵动的铜钹为核心伴奏乐器。表演时,鼓手擂响鼓面直径达73厘米、高36厘米的巨型大鼓,钹手则手持直径17厘米的小铜钹,边击打边起舞。其鼓谱丰富,包含“长行鼓”、“老八架”、“隆通通”、“上调、下调”、“三钹起鼓”等十余种,由“长行鼓”的鼓点巧妙串联。音乐节奏多变,涵盖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等。与之相配的舞步更是精彩纷呈,有弹跳、换跳、自转、对钹、扔腿接钹等,极具特色。这份珍贵的艺术遗产,不仅是昌平区声名远播的花会项目,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瑰宝。
匠心坚守
从“花季少女”到“非遗守护者”
在花钹大鼓的传承星河中,郝旭红的名字熠熠生辉。作为第六代核心传承人,自1973年初次接触那面承载着乡音乡情的大鼓起,她的生命便与这门古老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豆蔻年华时在村中默默习艺的少女,到如今带领团队昂首阔步走向全国舞台的领军人,郝旭红将整整五十载的光阴与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那铿锵的鼓点与飞扬的钹声之中。半个世纪的寒来暑往,她坚守在鼓钹旁,技艺日益精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感也愈发深沉厚重。
这份执着与匠心,让她赢得了“北京市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北京社会好人榜”等荣誉。她的事迹,早已超越了个人成就,成为小汤山镇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最鲜活、最动人的样本。此次成功获评市级非遗传承人,不仅是对她个人半世纪坚守的最高认可,更将为小汤山镇花钹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激励着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向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扎得更深,传得更远。
创新传承
“鼓钹里有祖先的魂,丢不得!”这是郝旭红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核心传承人,她不仅精通鼓、钹、舞全套技艺,更在传承遭遇困境时,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创新精神。
开辟妇女传承新路径:面对青少年学员因学业压力锐减、传统仅面向少年儿童的传承模式难以为继的危机,郝旭红大胆革新——她打破年龄与性别的藩篱,于2011年组建了首支完全由妇女组成的表演队。从零基础开始,她每晚在村广场上手把手耐心指导。凭借这份韧性与智慧,短短一个春夏,这支特殊的队伍便成功登上舞台。如今,她们依然活跃在各大表演现场,成为非遗传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证明了传承不分年龄与性别。
校园播种“非遗基因”:为了让花钹大鼓的薪火永续,郝旭红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她牵头构建了“幼小中社区”全链条传承体系。不仅亲自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案,更通过趣味互动、沉浸式体验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火花。在小汤山中心小学,孩子们亲切地唤她“郝妈妈”。多年来,她累计培养学员近千名,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校园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拓宽非遗传播版图:郝旭红的脚步从未囿于校园与村落。自2015年起,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携手昌平区成教局、体育局,开展“花钹大鼓进社区、进城镇”系列教学活动,将技艺无私传授给更多社会爱好者。从宁静的乡村广场到热闹的城市社区,她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非遗传承的广阔道路。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匠心守护,让花钹大鼓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得愈发绚烂夺目。
来源:小汤山镇党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