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15:04
在京城社区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宝藏老人”——他们本可安享清闲,却选择在退休后继续“上岗”发挥余热,用精湛的技艺“维”护邻里,“修”补温情。近日,我们走近三位年逾古稀的巧手大爷,聆听了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修补时光中的暖心故事。
出镜人物:郭随柱 70岁
一辆三轮车
走街串巷拾掇“老古董”
上午9时,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太平路46号社区的路口准时响起“叮铃铃”的车铃声。70岁的郭随柱骑着他那辆挂着“学雷锋专车”牌子的便民服务三轮车缓缓驶来,车斗里砂轮机、压力钳、钻头等工具一应俱全。
“老郭!我这把刀又钝啦!”苏大爷远远地就招呼着。郭随柱笑呵呵地接过菜刀,启动电动磨刀机。砂轮飞转间,锈迹斑斑的刀身逐渐露出银白本色。他粗糙的手指在刀刃上轻轻一拭,满意地说:“得嘞,保准您拿回家切肉像切豆腐一样!”
这辆不足两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三轮车堪称“百宝箱”,20多种工具分门别类摆放,砂轮片、自行车辐条、不同型号的螺丝和垫片等小零件,被整齐收纳在塑料桶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用旧砂轮机改造的电动磨刀机——这是郭随柱的“得意之作”。原先手工磨刀时,一上午只能磨三四把。现在磨刀机一转,十分钟就能让一把钝刀“重获新生”。
正说着,居民老张推着自行车急匆匆赶来:“郭师傅!我车链子掉了!”郭随柱二话不说蹲下身,沾满机油的手指灵活地拨弄着链条。突然“咔嗒”一声响,他额头上的汗珠也跟着滑落。“试试看!”老张蹬车转了一圈,惊喜地发现比原来还顺畅。
“我虽然退休了,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郭随柱说。40多年前,他看到社区里骑车的人多,周边却难寻修车摊,便自费买了辆自行车钻研。“在部队抢修锅炉都干过,这点活儿难不倒我。”从那时起,他便踏上了为街坊义务维修的道路,退休后更是将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如今,郭随柱骑着他的便民服务三轮车,服务范围也从社区扩展到了周边街道,最远到过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大伙儿商量着给你做个招牌,好让更多人知道咱这儿有个活雷锋!”由邻居们精心制作的木牌,用红漆工整书写“学雷锋专车”5个大字,从此便挂在了他的三轮车尾。
每逢街道志愿服务大集,郭随柱的三轮车前总会排起长队。磨刀机“嗡嗡”作响,金属碎屑簌簌飘落。居民们带着菜刀、剪刀,提着漏底的不锈钢锅耐心等候,就盼着郭随柱能让这些“老物件”重新派上用场。
“他们高兴,我也高兴。”郭随柱说,在为街坊邻里义务服务的过程中,他同样收获了满满的温暖:过年时邻居送来的饺子,夏天递上的绿豆汤,还有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
夕阳西下,郭随柱收拾好工具,骑上三轮车准备回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辆挂着“学雷锋专车”牌子的三轮车,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珍贵的人情味。正如郭随柱常说的:“我帮大家修修补补,大家用真心温暖我,这份情谊最难得。”
出镜人物:陈宝元 74岁
一间木工社
榫卯之间扣紧“邻里情”
下午3点,阳光斜斜地洒进了朝阳区管庄馨岛苑小区的木工服务社。不大的工作间内,各种尺寸的刨子、锉子、锯子整齐排列,木屑的香气弥漫开来,74岁的陈宝元正专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板,准备完成答应送给邻居的手工板凳。
“陈师傅,您又忙着呢?上次您给做的这马扎,螺丝有点松了,您再帮着给紧紧吧。”3号楼的孙大妈拿着心爱的小马扎前来寻求“售后服务”了。“得嘞,我给您重拧几下,再给上点油,您再坐吧,保准和新的一样。”陈宝元用轻松幽默的口气回应道。
不一会儿,又有几位居民陆续走进门,熟络地和陈宝元打着招呼:“陈师傅,又‘上班’啦?上次您给孩子做的那个电脑支架,孩子说比商场买的还好用呢!”小屋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大家的话题也总离不开陈宝元精湛的手艺。
“孩子们用电脑时间长,得按身高来定制,你家小胡个子高,我就做了15厘米的,用着合适。”陈宝元边说边顺手拿起一个半成品,“这个是给女孩用的,我就特意弄得矮一点,10厘米就行。上边放电脑,里面还能收纳东西,再盖上块自己喜欢的布料,实用又好看。”
陈宝元擅长榫卯手艺,为邻里街坊制作小物件时也十分用心。“这些电脑支架、收纳箱、折叠椅,我都不用一颗钉子,就用直榫和燕尾榫,直榫垂直连接,燕尾榫咬合好。量好尺寸,标记榫头、卯眼位置,然后钻孔、扩孔、修边,再用锉刀和砂纸打磨光滑,最后扣紧连接就成了。”陈宝元做的折叠椅,也藏着小巧思,椅背上有个笑脸的镂空设计:“既通风凉爽,也希望大家能笑口常开。”
“陈师傅这些年为小区的居民修家具、做家具,可帮了大忙了。”孙大妈感慨道,“连外社区的都慕名而来,他从来都是笑呵呵的,分文不取,真是没话说。”
“我是老党员了,退休以后还能发挥作用,给大家服务,我发自内心地骄傲。”陈宝元是木工出身,虽然后来走上了行政岗位,但手艺一直没落下。退休后,他重新干起了木工活。志愿服务始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时他看到志愿者站岗非常辛苦,便做了一些马扎送给他们,方便他们就地休息。随后,他还在自己家的车位上开辟了一个工作场地,义务给街坊邻居修理旧家具、做些力所能及的木工活。看到陈宝元总是风吹日晒地忙活着,社区特意在小区内“腾”出了一间木工服务社,方便他为大家服务。
十多年坚持下来,陈宝元经手的大修小补和馈赠已有近千次。榫卯之间,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也扣紧了邻里情。木工社内,悬挂着居民送来的八个书法大字“技高厚德,助人为乐”,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和认可。
出镜人物:卜洪斌 78岁
一支维修队
随叫随到甘做“及时雨”
“卜工啊,这么晚了,物业下班了,又要麻烦您了。”晚上8点多,家住朝阳区管庄京通苑一社区的卜洪斌,接到了邻居胡大妈的电话,原来是她家里的马桶突然堵了,向卜洪斌紧急求助。
“放心,我马上过来。”78岁的卜洪斌简单套了件外衣,拎起工具箱冲下楼去帮忙。进到胡大妈家卫生间,他先小心地将马桶里快要溢出的水舀出来,然后戴上手套仔细检查。“您这老式马桶下水道细,年头长了就容易堵,别再往里倒剩菜剩饭了。”卜洪斌判断,控制马桶出水的垫片磨损老旧,导致水流较慢,再加上倒入的厨房汤汁、大块的食物残渣和边角料,造成了堵塞。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利索地用夹子把堵在管道口的萝卜片、白菜帮子等异物一一夹出。不一会儿,伴随着哗啦一声,马桶里的水顺畅地流了下去。“卜工,您真厉害,一有事就想起给您打电话,真是大家的‘及时雨’。”胡大妈给卜洪斌竖起大拇指。
“大家叫我卜工,是抬举我,其实就是帮大家修修东西罢了。”卜洪斌曾是一名老兵,转业后当了电器维修技师,退休后的他将继续发挥余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热心肠的他从不推脱。十几年来,他为居民修马桶、电风扇、电磁炉、茶壶等达几百次。
最近天气炎热,小区里用电风扇的老人多了起来。前几天,许大妈就把用了多年的电风扇拿来给卜工修理。“您这电风扇,可有点年头了哈。”卜洪斌笑着仔细检查。他拧开后盖螺丝,清理内部灰尘,发现电机线圈裸露,一段漆包线已烧焦发黑。他用镊子小心挑开断头,找出备用的漆包线,一圈圈仔细绕在转子上。接着,他又掏出半瓶缝纫机油,往轴承里滴了几滴。合上盖子后,扇叶重新流畅转动,噪音也小了许多。“您真厉害,这下还能再用好几年!”许大妈接过修好的风扇,笑得合不拢嘴。
卜洪斌常年帮助居民维修电器、参与执勤、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他的付出,居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社区里的陈松生、张茂忠、耿红强、房伟、张二龙五位居民平时也爱动手,同样热心邻里事务。深受卜洪斌感召,他们决定一起组成“余晖维修队”,并推举卜洪斌担任队长。社区也专门协调出一间空房,作为维修队的工作室,方便存放材料和工具。
今年4月,社区1至6号楼的楼梯扶手因年久失修,多处出现破损和松动。虽然物业做过维修,但部分地方仍存在棱角不平整、易磕碰的问题。余晖维修队主动请缨。在卜洪斌的指挥下,队员们齐心协力:曾做过木工的陈松生改良了连接部位,调整螺丝固定方式并增加木料辅助支撑,使扶手更加稳固;张茂忠则仔细核对不同扶手的尺寸和角度,确保安装精度。维修物料多取自坚固耐用的建材废料,既环保又节约了成本。在他们的努力下,22处锈迹斑斑、松动的扶手焕然一新,脱落的部位也全部更换到位,赢得居民们纷纷点赞。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卜洪斌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传递了出去。“就像这支队伍的名字一样,‘余晖维修队’就是要发挥我们的余热,给社区和居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卜洪斌笑着解释道。
记者手记
“修理”成了温情纽带 织就邻里和谐图景
一辆流动三轮车,载满浓浓人情味;一间木工服务社,榫卯扣紧邻里情;一支余晖维修队,传递爱心接力棒。从早到晚,三位巧手大爷的维修日常,充实而忙碌。十几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他们让“修理”不再只是一门手艺,更成了社区里的温情纽带,织就了京城和谐邻里的生活图景,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