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无事,明清宫廷里如何消夏
2025-06-23 17: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明清两代,皇宫里的主要娱乐方式是看戏,无论冬夏。明代的玉熙宫里,养着三百名专职唱戏的内侍,当皇帝和嫔妃们需要的时候就给他们演唱。清人入主北京之后,继承了这个遗产,而且,满族统治者更喜欢看戏。

清代宫廷里演的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观赏戏,也就是故事性、艺术性俱佳的戏;一类是仪典戏,也就是形式、内容与年节、时令、各种喜庆活动相关的戏。仪典戏,包括万寿戏:皇帝的生日(万寿节)、皇太后的生日(圣寿节),上演《九九大庆》《群仙庆寿》之类的戏。喜庆戏:皇帝大婚,上演《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皇子诞生,演《吉曜充庭》。节令戏:端午演《阐道除邪》《采药降魔》;冬至演《金仙奏乐》《彩线添长》。可以说,一年四季每个节气、每个节日,都有不止一两出戏可供上演。比如中秋节,可供上演的剧目有《天街踏月》《霓裳献舞》《丹桂飘香》《天香庆节》等六七个。

那么,夏至来临,清宫里上演什么戏?《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书里没有提及,窃以为,夏日天长,不应无戏可演。在国学家夏仁虎的《清宫词》里,发现了这样一首诗,解答了我的疑问。诗曰:“日长无事慰慈怀,内里传呼过锦来。春耦斋中风景好,玲珑特构小宫台。”诗人自注道:“傀儡戏,俗呼托吼,即明代之过锦,清曰宫戏,以娱太后宫眷。其演唱技艺,皆由内监供役,故亦称宫戏。于春耦斋构宫台。自孝钦后,外优入演,此戏遂废。”这首诗以及注释说,中南海的春耦斋风景极好(殿堂前后的水池里种植着荷花),殿堂里有座小戏台,夏日里天长,就在这儿上演“宫戏”,供太后及嫔妃们消遣。

什么是“宫戏”?诗人解释为木偶戏,又称为“过锦”。——窃以为,诗人的解释或许有误:清代可能将木偶戏称为宫戏,但木偶戏不是过锦戏,过锦戏是由真人表演的。明代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里,对过锦戏有明确交代。

刘若愚说,供皇帝和后妃们赏乐的“过锦之戏”约有一百回,每回由十人左右演出。形式“浓淡相间、雅俗并陈”,结局全都很有趣,有的像说笑话,有的像杂剧故事,每回与每回之间并无联系。一回结束,“各有引旗一对,锣鼓送上”,表示新的一回开场。所表现的内容,“备极世间骗局丑态并闺阃拙妇呆男及市井商匠”,还有“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如此看来,跟今天的小品相似。“过锦之戏”不光为娱乐,还为生活在皇宫深院中的皇帝和后妃们展示世间百态。

天启朝,心灵手巧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还制作了一套“水木偶”,专在夏日里赏玩。

木偶用轻质木材,雕成海外蛮王、神仙、将军、士卒的形象,每个高约二尺,只有臀部以上而没有腿脚,仿照真人,涂以五色油漆彩画,然后用榫卯将木偶固定在长竹板上。在哪里做戏呢,在一个特制的大水槽里。这水槽长有丈余、宽有数尺、深有三尺,注水至七成满,水里放进活鱼虾蟹,水面上漂浮着青萍水藻。水槽下面用凳子支起,后面用纱屏隔开,操纵木偶的人隐于纱屏之内。当皇帝和太后来欣赏时,围屏之内的太监依次将偶人用竹片托浮于水上,令它们在鼓乐伴奏下游斗戏耍,另有一人执铜锣立在旁边“宣白题目”亦即报幕,同时充当解说。演出的剧目有《英国公(张辅)三败黎王》《孔明七擒七纵(孟获)》《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八仙过海》《孙悟空大闹龙宫》之类。

据史料记载,这种水木偶早在宋代就出现在宫廷里了。清代的“宫戏”里不知是不是有水木偶,笔者未见明确记载,不敢妄说。现在越南河内有一剧场,专门表演水上木偶。

据夏仁虎的诗和注释中说,春耦斋的宫戏到慈禧时代就不再上演了,因为慈禧更喜欢看艺人们表演的大戏。一进入暑期,慈禧就要到颐和园去消夏。据《宫女谈往录》中说,她消夏的方式主要是乘船游湖,偶尔让会说书的太监给他说两段评书。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