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柳婆娑斜阳照,
风荷芦荡鸭逍遥。
遥看苍郁西山秀,
画舫彩云映碧霄。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组成,又称后三海,与前三海的北海、中海、南海共同构成北京的皇家园林景观。
据说,后海水域连着故宫龙脉,从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春柳绕堤,夏荷连碧,秋枫红彻,冬雪满地。夏日水面波平如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岸边杨柳依依,冬季则是天然溜冰场。
元代诗人、书画家赵孟頫《海子上即事与李子构同赋》也称赞“家近荷花似镜湖”。这里自古就是游乐休闲之所,燕京胜景之一,被誉为“北方的水乡”。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有人说把宋代柳永描写西湖胜景的词句挪过来形容什刹海也十分贴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久居什刹海的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慈恩寺偶成》诗中赞叹什刹海:“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
什刹海夏天是游泳爱好者的天堂,冬天是滑冰爱好者的游乐场;海边白天是美食的广场,晚上则是酒吧烧烤的天地。既有古老的胡同、传统的四合院,也有现代气息的酒吧、咖啡馆。高雅与质朴、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区域交汇融合,产生独一无二韵味;湖光山色与古老建筑相得益彰,形成独特风景线。
历史上,这里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存十几处,如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亲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勅建火神庙等。民间所说的北京城东富西贵,其中西贵即指此地王公贵族集聚。
什刹海地区自古就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冰床围酌、大阅冰鞋等。明清以来,“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肆”,文人雅集活动频繁,荷花盛开之际,文人墨客更是纷纷雅集什刹海畔饮酒赋诗。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盛赞这里“晶淼千倾,草树青葱,鸥凫上下,亭榭掩映,列刹相望,烟云水月,时出奇观,实都下第一胜区也”。
元大都总设计师刘秉忠在什刹海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向的子午线,作为元大都的规划基准线,即中轴线。此后什刹海一直为元明清三代京城规划和水系的核心。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开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直接沟通,为满足漕运用水,又将昌平白浮泉的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引进什刹海,并使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码头。每年江南地区的数百万石粮食通过京杭大运河到达通州,再通过通惠河来到什刹海。
当年这里千帆竞发,舳舻蔽水,市井繁华,百货云集,商贾辐辏,歌台舞榭,灯红酒绿。“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米市、面市、绸缎市、珠宝市、鹅鸭市、果子市……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南北大贾、西域客商充斥于湖边的酒楼茶社。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把这里的繁华写进他的著名游记。
万宁桥横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通惠河的始点,并作为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而享有“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之誉。
另一著名的银锭桥,有号称“燕京小八景”的“银锭观山”。这座单孔石拱桥形似倒扣的银锭,桥下是水波映日,夹岸是垂柳扶风。
清代吴岩《沿银锭河堤作》:“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清代《过银锭桥旧居诗》:“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晴天时站在银锭桥上西望,可以望见几十公里之外的青黛的西山,是北京老城内唯一展现山水城市相融的景观视廊。
实际上这不仅是一道美丽的景色,不仅将近在眼前的一湾秀色与远在天边的无限风光连接一起,更深刻的意蕴是把烟火都市与恬静山野,通过视觉“望点”上的享受,在市民心里注进一种禅悟,达到诗和远方的完美统一。
什刹海的水量,靠水闸控制。什刹海曾建有多座水闸。其中万宁桥西侧的澄清上闸最重要。位于荷花市场北端的响闸也是重要水闸,“响闸烟云”为“西涯八景”之一。
在西水关的太平桥上,人们登临桥上,可观河水入城之势,听水流冲击石螭之声。古人描写西水关:“柳暗荷深路不知,水花红尽汇通祠。铁棂关底前朝水,须为游人住少时。”
作者:刘登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