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是民生之本,无房不成家。一旦实现了住有所居,人们就开始渴望住得舒适。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推动了家装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乱象的发生。据近三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房屋装修服务类投诉量均位列前十。其中,部分纠纷寻求司法渠道解决,此类案件一般存在如下特点:
一是合同不明、资质欠佳,施工周期易拖延。实践中普遍存在业主与装修人不签署书面合同的情况,双方通常以口头约定、电话或微信沟通等方式协商确定装修内容、价款、工期等重要内容,一旦发生纠纷,业主通常难以证明双方此前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装修人或为无建筑企业资质的公司、或以个人名义承接装修工程,存在工艺管理、施工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导致质量不合格、返工致工期延误等。此外,装修过程中经常存在增加或变更项目的情况,实质属于变更合同,但通常缺少详细的协商过程,易造成增项工作量争议或工期延误。
二是偷工减料、货不对板,工程质量问题频发。家装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众多承接家装业务的公司和个人资质、能力、信誉参差不齐,加之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施工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偷换品牌、以次充好、使用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等,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业主的生命健康安全;施工质量不符合双方约定或行业标准,出现地面墙面等不平、墙皮脱落或开裂、掉色、不规范施工致承重墙破坏、漏水、漏电、漏烟等质量问题。
三是质量鉴定、公司跑路,增加业主维权成本。家装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潜伏性特点,可能需验收或入住一段时间后才会暴露。诉讼中,相关问题的认定因涉及专业问题,需委托第三方机构鉴定,鉴定费用较高,有时甚至远超争议标的额,加重当事人诉讼负担。一些家装公司以低价为幌子,通过视频引流吸引客户,依靠收取预付费维持运营,一旦遭遇原材料涨价、资金回笼困难等问题,极易陷入经营困境、卷款跑路。即使业主的退款请求得到法院支持,也可能面临极高的执行风险,维权成本较高。
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规范家装市场秩序,回应人民合理诉求,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住建部门严格审查家装公司资质及设计师、施工人员资质证书与从业履历,并结合随机抽检方式进行核查,确保家装公司具备合法合规的经营资格。二是深化部门协同,凝聚监管合力,加强执法力度。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加强协作,促进信息共享,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就家装合同合法性、材料质量、施工情况等进行巡查,对家装公司违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加强上述部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联动,及时向社会曝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三是行业协会加强自律,推广使用统一合同示范文本,细化条款内容,监督行业标准的执行,鼓励家装公司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行业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推动构建家装行业数字化预警平台,收集企业纳税情况、被投诉频次等数据,精准识别潜在“跑路”风险企业。同时,优化维权渠道,整合12315、住建投诉专线等,快速受理投诉、全程跟踪反馈,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文章原载于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