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典案例|何某、肖某欺骗他人吸毒案——共同欺骗他人吸毒中主从犯的认定
2025-06-26 10: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开 栏 语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近年来,北京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形成了一批社会广泛关注有裁判规则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为更好发挥典型案例在保证法律统一正确适用、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等方面的作用,“京法网事”开设“京典案例”栏目,积极宣介北京法院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案例等典型案例,集中展示典型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精神、价值判断和裁判规则,以期为相关案件办理、纠纷化解提供参考。

6月是全民禁毒宣传月,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是国家严格管制的禁止或限制流通物,除特殊部门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外,其他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持有,更无权处理。本期京典案例(第9期)推介一篇关于共同欺骗他人吸毒的典型案例——何某、肖某欺骗他人吸毒案(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编号2023-06-1-363-001)。我国的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教唆、引诱、欺骗他人吸毒行为极易导致毒品蔓延,不仅严重损害被害人身心健康,更埋下了其他毒品犯罪的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教唆、引诱、欺骗他人吸毒不仅击穿道德底线,更逾越了法律的红线,害人害己。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案例编写人

王天娇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二级法官助理

入库编号

2023-06-1-363-001

何某、肖某欺骗他人吸毒案

——共同欺骗他人吸毒中主从犯的认定

关键词

刑事 欺骗他人吸毒罪 主犯的认定

【基本案情】

2018年3月13日,何某为使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对手曲某受到行政处罚,找到被告人肖某合谋,由肖某前往曲某工作单位,以应聘为名接触曲某。3月17日,肖某在曲某办公室内,趁曲某不备之机,将毒品放入曲某水杯中并确保其喝下。3月18日,肖某拨打110举报曲某吸毒,公安人员将曲某抓获,并从曲某办公室电脑键盘下起获甲基苯丙胺(冰毒)0.05克。经检验,曲某尿液中检出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何某共给付肖某报酬26 250元。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于2019年12月26日作出(2019)京0113刑初1106号刑事判决:一、被告人何某犯欺骗他人吸毒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二、被告人肖某犯欺骗他人吸毒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三、追缴被告人肖某的违法所得人民币26 250元,追缴后予以没收。宣判后,二被告人均提出上诉。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3月10日作出(2020)京03刑终148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被告人何某与被告人肖某合谋后,由肖某将毒品放入被害人曲某水杯中并确保其喝下,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欺骗他人吸毒罪,且系共同犯罪。在案的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手机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能够证明,何某为使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对手曲某受到行政处罚,找到肖某,并指使肖某投毒、匿名举报曲某,何某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案无证据证明何某在实施上述行为时缺乏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欺骗他人吸毒共同犯罪中,作为犯意提出者的被告人何某在实施犯罪前以应聘为由曾前往被害人的工作单位,向被害人曲某同事了解其民族、工作表现等情况,后找到被告人肖某,给付肖某报酬安排何某实施投毒、举报等行为。何某虽然未直接实施投毒行为,但其为共同犯罪人向肖某提供资金购买毒品,安排车辆,并指使肖某匿名举报曲某等行为,表明其积极追求犯罪结果并策划、安排整起投毒事件,对本案的发生起到主要作用,应为主犯。肖某虽系受人指使,但其在犯罪过程中积极参与并实施了共谋、购毒、投毒等行为,对于犯罪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所实施的投毒行为直接导致了曲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食毒品的犯罪结果,故同样为主犯。二被告人无视国法,合谋欺骗他人吸食毒品,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欺骗他人吸毒罪,且均系共同犯罪的主犯。

【裁判要旨】

在共同欺骗他人吸毒犯罪中,对主从犯的认定应根据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直接实施投毒等欺骗他人吸毒行为的犯罪人,应认定为主犯。对于虽然没有直接实施投毒等行为,但系欺骗他人吸毒犯罪的犯意提起者、雇佣者的,亦应认定为主犯。

【关联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第353条第1款

供稿部门:北京高院研究室

编辑:肖飞

审核:王亚楠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