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10:14
5月20日,北京排水集团提前10天进入汛期。作为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队长,王长兴带领这支平战结合的队伍再次进入“一级战备”。
三十多年抢险生涯中,王长兴共完成了近千次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抢险任务,从普通队员到队长,从“爱国立功标兵”到“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等身的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热忱——险情来临,先冲先上。在队员们心中,他永远是那个闻“汛”而动的“水战”先锋。
以“无眠”换“安眠”
1989年,19岁的王长兴怀揣青春热血加入北京市首支防汛抢险队。彼时的少年不曾想到,这份始于热情的事业会成为他毕生的坚守。“险情被处置时带来的那份成就感,就是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力量。”三十六年过去,这位老抢险队员眼中的光芒依然炽烈。
记忆的胶片缓缓回放,定格在2021年7月21日的不眠夜。这时,王长兴还是抢险大队的副队长。21日晚上九点,抢险大队收到住建部的通知,要求紧急组建突击队支援郑州暴雨险情。
突击队是22日凌晨四点集结完毕,由王长兴带队启程前往郑州。
在短短7小时内,抢险大队高效完成了人员编组、装备调配和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永远冲在第一线’,这是我们这支队伍的队魂。”凌晨的夜色中,这支以党员为骨干的突击队踏上了征程。经过15小时急行军,队伍于当天晚上七点抵达郑州后立即投入战斗。
在陌生城市里,王长兴总是第一个踏入齐腰深的积水,用长杆探索被淹没的排水口。连续六天六夜的抢险中,他穿梭于各个作业点之间,双脚浮肿、面部脱皮、声音嘶哑都未能让他停下脚步。当发现加油站因停电无法供油时,他果断启用随车发电机,这个创新举措很快被当地广泛效仿,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整体抢险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情的影响。最终,郑开路高速桥等7处关键积水点处置相继告捷。
对于普通人而言,夜雨是助眠的白噪音;但对“王长兴们”来说,每滴雨珠都是吹响战斗的号角。2023年“杜苏芮”台风期间,这位老将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从7月28日到8月8日,他辗转门头沟、房山灾区,组织突击队驰援涿州,十二个昼夜的连轴转后,才终于枕着凯旋的月光,睡了个踏实觉。
王长兴的“无眠”,换取的是城市的“安眠”。与水作战的日子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用创新促专业
“以前的抢险设备最小的也要重600公斤,而现在的只有30公斤,抢险队的棒小伙拎起来就能跑。”王长兴轻抚着新型排水装备,眼中闪烁着自豪。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革新,正是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19年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
2006年,北京排水集团刚刚决定组建抢险大队。“其实开始就两个班组,十几个人,慢慢发展到8个防汛班组,再到32组大型防汛单元,几百人。”王长兴见证着北排抢险大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这条慢慢变专业的路,离不开努力和奋斗,更离不开“创新”二字。
从开始的“汽油泵”到现在的高空作业车、“龙吸水”、子母车(小坦克),设备的轻量化和多元化是队伍变专业的表现之一。王长兴是一个脑子活泛的人,他总能找到效能改善的关键点,并提出解决方案。便携式360度旋转无折叠导水支托就是从无数次抢险实践中打磨出来的。
“积水点排水的时候,排水管难免要越过围栏,在围栏和水管的接触点,水管就会产生折叠,影响排水量。”王长兴说道,尽管每次可能只减少一点排水体量,但抢险的关键就在于“快”,排水效率越高,越能争取宝贵时间。
于是,王长兴和队员们反复琢磨,终于研制出无折叠导水支托。它形似羊角,又像一副马鞍,能稳稳“骑”在围栏上,当水管架在“马鞍”上时,排水便可实现“全输出”状态。“它能有效避免抢险时水管弯折导致的流量损耗,让抽水流量提升约30%。”王长兴介绍道。
非开挖式将双壁波纹管替换成HDPE管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一种大管径管道快速封堵装置、一种两栖式抢险导水设备、一种皮堵式快速封堵器及其使用方法……抢险大队的荣誉柜里,摆放着许多专利。专利发明人中,经常出现王长兴的名字。
担任管理者后,王长兴将创新视野从技术领域延伸至管理体系构建。他系统归纳出“四环五步两加强”应急队伍短期能力提升工作法,开创性提出城市主干道非开挖技术综合应用抢险方案与再生水抢险“双路供水法”,牵头编写《城市排水管渠应急抢险处置指导规范》,为抢险大队开启“绿色抢险”的全新实践篇章。这些管理创新举措强化了应急处置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推动城市排水抢险向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升级。
多年来,王长兴带领队伍在一次次抢险考验中淬炼成长,防汛总抽升能力从29700立方米/小时跃升至107100立方米/小时,组建起3组可同时处置8起应急突发事件的全天候工程抢险组。如今,北排抢险大队不仅具备短时间集结执行长距离抢险支援的实战能力,更通过体系化培养锻造出一批应急抢险专业人才,已成为首都防汛保障与应急抢险领域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