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陈叔叔躺在病床上,肢体功能日渐好转,内心却陷入一片灰暗。自从脑梗死发作后,他整夜辗转难眠,对钟爱几十年的钓鱼活动也提不起丝毫兴趣,最终被诊断为“卒中后抑郁”。陈叔叔并非个例!卒中后最初3个月,抑郁风险是普通人的9倍!这些情绪问题常被误认为“心情不好”而忽视,却严重影响康复和生活质量。
一
卒中后情绪风暴的多种面孔
除了身体症状,还会带来隐秘的情绪变化:
1. 抑郁黑洞:持续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乏力失眠(如陈叔叔莫名落泪、夜间胸闷)。
2. 焦虑漩涡:易怒、小题大做、心慌气短。
3. 情绪失控:突然不合时宜地大哭或大笑,难以控制(常被误会脾气差)。
4. 情感淡漠: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消极对待康复。
警惕核心信号:特别容易激动/生气 + 查不出原因的头痛胸闷 + 记性/注意力突然变差。
二
为什么会有情绪风暴?
1. 大脑受伤:中风损伤控制情绪的脑区(如额叶、基底节),破坏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通路,大脑内部还可能发生“炎症风暴”。
2. 心理受创:失去自理能力、退出社会角色、觉得自己是负担,带来巨大压力。无法说话的患者更痛苦,抑郁更难被发现!
三
情绪风暴的危害巨大
情绪问题会阻碍康复,增加风险:
1. 康复变慢:抑郁者训练积极性降40%,肌肉恢复速度只有积极者一半。
2. 中风再发:卒中后抑郁使再中风风险飙升2倍以上,死亡风险增50%!
3. 自杀危机:15%的重度抑郁患者有轻生念头,要特别留意常说“活着没意思”的人。
四
如何重建情绪健康?
1.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及时就医诊断:首先需要由医生(神经科或精神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确诊是否为卒中后抑郁及其严重程度。不要自行判断或忽视症状。
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如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它们相对安全,且对卒中后常见的乏力、动力不足等症状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需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2. 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常与药物联用)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抑郁情绪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更积极的应对策略,对改善卒中后的无望感和无助感特别有效。
问题解决疗法:专注于解决卒中后患者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和挑战,提升应对能力和掌控感。
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患者倾诉感受、表达情绪,获得理解和情感支持。
其他疗法:如接纳与承诺疗法、正念疗法等,也可能有帮助。可以是个别治疗、团体治疗,有时也包含家庭治疗(帮助家人理解和支持患者)。
3. 积极的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康复:运动、作业疗法、物理治疗等。身体功能的改善会直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对缓解抑郁情绪有显著作用。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值得庆祝。
认知功能康复:如果存在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认知训练也很重要。认知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心理治疗和应对日常生活。
言语功能康复:如果存在失语或构音障碍,言语治疗能改善沟通能力,减少因沟通不畅带来的挫败感和社交孤立。
4.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禽肉、豆制品),限制饱和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避免过量咖啡因和酒精。
适度运动:在医生和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固定自行车)被证明具有明确的抗抑郁效果,并能促进神经修复。从短时间、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
接触阳光: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接触自然光照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和改善情绪。
限制烟酒:戒烟限酒。
5. 社会支持与家庭参与
家人理解与支持:家人需要了解卒中后抑郁是一种疾病,并非患者“意志薄弱”或“不知足”。提供耐心、包容、无条件的爱和支持,鼓励而非强迫,倾听而非指责。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往往是患者康复路上最温暖的灯塔。
情感陪伴:多陪伴患者,即使只是安静地待在一起。
鼓励社交:在患者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其与亲友保持联系,逐步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隔离感。避免长期与社会隔绝。
加入支持团体:参加卒中患者或照顾者的支持团体,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获得归属感和力量。
6. 管理其他卒中后遗症和合并症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卒中危险因素。
有效管理卒中后疼痛、癫痫、睡眠障碍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加重抑郁情绪。
7. 补充和替代疗法(需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是一种选择,需由专业医生评估。
中医中药/针灸:部分患者可能寻求中医治疗,选择正规中医医院或医师,并告知正在服用的西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艺术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患者表达情绪和放松身心。
五
家属必看:预警信号
用“三观察法”早发现:
1. 情绪:总委屈想哭、不想说话、反复说“活着没意思”。
2. 身体:失眠/早醒、吃不下、总说累(查不出原因)。
3. 脑子:刚发生的事就忘、简单账算不清。
六
预防胜于治疗:构建情绪护盾
1. 管好基础病: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保护脑血管。
2. 培养爱好:书法、园艺等活动能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心理韧性。
3. 多社交:参加社区活动,避免孤独隔离。
4. 规律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每周150分钟。结合力量训练每周2次,避免久坐。
卒中后的情绪问题像脑中的阴霾,看不见却危害巨大。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康复之路虽然漫长,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在悄然重塑着你内心的坚韧。帮助老人驱散心灵的阴霾,他们才能更快地走上真正的康复之路——这条路需要家人和社会的温暖相伴。
作者简介
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
护师
刘雨晴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现任神经康复一病区护理组长、脑卒中专科护士,工作认真负责,熟练掌握神经康复科各种护理操作。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官方微信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