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学院路街道大院大所集中,其中石油大院始建于1953年,1969年之前为八大院校之一的“石油学院”所在地,随着石油学院外迁、国家部委改革、企业改制等变迁,石油大院慢慢变成了“大杂院”,院内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规划设计总院、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央企单位,同时还有石油大院和石科院2个社区。大院中部偏西地区属于多重权属、管理死角区域,随着各单位的搬迁调整,公共区域建筑年久失修,违法建设现象严重,公共服务功能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居民群众对于大院改造的呼声很大。此外,大院内各产权单位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职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依赖感,各自为政的“圈地”意识也造成了院内各类围挡林立,如何破解“后大院”时代治理难题成为街道面临的重要考题。
二、经验做法
步骤一:“党建朋友圈”凝聚发展共识
充分发挥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作用,创新提出“共生式党建”,探索“治理主体一核多元、治理机制精准有效、社会组织活力迸发、群众力量广泛动员”基层治理新路径,充分调动中国石油大学等4家产权单位积极性,召开石油大院街区“吹哨报到”恳谈会,建立驻石油大院单位信息沟通机制,商讨解决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牵头有组织、商量有目标、推进有层次、实施有阶段、办事有方法。
步骤二:“反复式商量”找寻更新路径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街道每周召开专题会,一做减法,将大院内违建、脏乱等问题列清单销账;二做加法,与产权单位开展13轮谈判协商,签订《石油共生大院共建共享公约》,各产权单位低偿提供8700平方米土地及2222平方米房屋建筑资源作为公共空间,在责任规划师、社区营造师、居民等助推下,开展12次大院功能“体检”,通过举办“榆树漫谈”议事会、设置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党员代表上门问询等各种方式征集群众诉求,最终确定大院更新方案。
步骤三:五方运行模式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回应群众所盼
秉承全生命周期关爱照顾理念,依托石油大院老旧平房建筑和院落文化“肌理”,拆除院内违建550平方米,在石油大院西门平房区域打造由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养老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和街区工作站构成的“六空间一站”,引入专业社会机构,采用“免费+部分低偿”模式,为各个年龄段举办党史学习、京味文化、曲艺戏剧、民俗活动、创意美术等多种活动,并根据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建议,提供托育、养老、餐饮、洗衣、家政等专业便民服务。充分动员不同主体参与大院建设,采取“院委会+督导组+顾问团+社会组织+志愿者”五方运行模式,聘请社区、校区、院区、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教授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院委会,履行监督职责。
步骤四:打造街区工作站“新生态”,赋能治理创新
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打造集议事厅、心理咨询室、警务工作站、零距离倾谈室、退役军人服务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站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石油共生大院街区工作站,建立平安建设分级响应机制,形成需求信息接收、研判、处置、回访四级闭环。以养老助老为焦点,建立“24小时安全预警系统+平台指挥调度+专业队伍精准救助”工作机制。此外,以共生大院为圆心,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批”目标,建成城市管理民情中心、五道口商圈党群服务中心、逸成体育公园等项目,并在13个社区打造“耕读田园会客厅2.0”示范创新项目,实现区域性社会治理创新。
三、经验启示
1.以建章立制完善“制度空间”
外部采取“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共建模式,内部采取“共生大院院委会+督导组+专家顾问团+社会组织+公共物业+志愿者”的管理运行模式。构建与产权单位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碎片化”难题,从体制上克服了多个产权单位各自为政、使用权单位和产权单位分离等障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解、家园共建的工作模式。
2.以协同治理重塑“交往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基于同一单位工作、同一社区生活的大院“熟人圈”已逐渐淡化,但相对于社会化小区,大院社区居民间仍保有较为紧密的社会联系与情感纽带。通过多元主体之间合作共治,促进各组织成员之间良性互动,使大院逐步演变为结构合理、供需平衡、服务稳定、良性互动的区域治理共同体。同时,通过成立院委会、顾问团,将原单位退休的老领导、老干部,以及大院达人、地区专家学者聚集起来,对大院总体发展进行协商和规划,在协同治理中实现人的再组织,从而提升大院归属感与集体认同感,打造形成左邻与右舍、居者与业者、大院与大厦、人文与科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3.以共建共享优化“生活空间”
大院社区一般在土地、房屋等权属关系上存在着多元化的结构,结合大院形成的历史渊源,天然地适合开展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根据居民需求合理规划改造大院闲置资源,使其成为社区居民乃至周边群体共同的文化生活空间,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