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力监督守护清澈南水奔流北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作者 陈涛

2025-06-29 17:27 语音播报

清风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南水北调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亲自推动的“国之大者”,承载着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使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省丹江口市纪委监委将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突出精准聚焦、协作联动、靶向施策,守护清澈南水奔流北上。

聚焦政治定位,明确监督重点。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战略的交汇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两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市纪委监委准确把握党中央对本地区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部署要求,把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治监督切入点和着力点,聚焦污水处理、消落带治理、水华治理、库面清漂、排污口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围绕4个方面18项监督重点,出台《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补短板“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列明监督清单,压紧压实相关职能部门、库区乡镇和企业责任,解决一批丹江口库区重点难点环境隐患问题,着力消除区域性、行业性环境风险。

聚焦协同联动,织密监督网络。南水北调横跨流域广、涉及部门多、利益主体复杂,传统监督模式容易陷入“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困境,推进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战略协同监督势在必行,同时也是破解监督“碎片化”的关键之举。市纪委监委联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相关建管部,共同构建南水北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战略协同监督机制,组建“地企”协同监督组,充分发挥“地”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企”的信息和专业优势,构建“一个协同监督事项、一名班子成员主抓、一个监督检查室牵头负责、一个工作专班组织实施”的推进体系,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引江补汉”的项目预算、资质审核、施工进驻、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监理等关键点位跟进监督、全程监督,通过问题互通、线索共处、责任共担、机制共建,不断提高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规范性。

聚焦薄弱环节,确保靶向施治。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要聚焦薄弱环节精准监督、综合施策,推动问题应改尽改、彻底整改。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市纪委监委督促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环库区及汉江排污口全面排查治理,按照“查、测、溯、治”原则,逐一明确排口类型、责任主体,开展深度溯源,一口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各类排污口、雨洪排口的监管机制建设,推动相关项目建设与排水规划有效衔接。针对危险化学品水上运输安全隐患,深入相关企业,从应急预案、生产工艺、运输许可、安全防护等方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强化危化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管理的监督,推动制定完善人防物防安全措施。针对污水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库区流域沿线开展拉网排查,推动养殖场实施规范化、集约化管理,着力减少面源污染。

聚焦促改促治,深化标本兼治。利用“信访网电微”五位一体综合举报平台,构建涉水环境保护信访举报办理“绿色通道”,做到接件即办、受理即核、查实即处、办结即答。市纪委监委制定《丹江口市守水护水失职失责行为追究办法(试行)》,明确21项守水护水失职失责“问责标准”,常态化抓好查办涉水环境保护案件“后半篇文章”,通过在案发单位宣布处分决定、通报典型案例、提出纪检监察建议、“一把手”谈话等方式,督促职能部门从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等方面深入自查,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党员干部在责任落实、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方面风险,持续完善守水护水相关制度,推动由办案“后端”向守水护水“前端”巩固提高、长足发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陈涛 作者系湖北省丹江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