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8 07:24
郑永年教授新作《论单边开放》,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思维,揭示了中国单边开放的独特路径及其世界意义,可以说,“中国单边开放是世界近代史的奇迹”。为什么说是近代史上的奇迹呢?我想有三点理由:
中国的单边开放是对全球化逻辑和规则的创造性的突破
回顾世界近代史,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长期遵循“对等开放”原则,甚至以武力强迫他国打开市场,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主动单边开放,打破了这一传统逻辑和规则。中国主动降低关税,关税水平显著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如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所言,中国是“WTO的优等生”。
中国多次简化和放宽外资准入,到2023年底,累计吸引外资总额达3.3万亿美元,在华外资企业已达66万户,连续30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还设立自贸区和自贸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现已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脱钩断链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单边开放对全球具有重大意义。
单边开放,顾名思义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百年发展战略需要,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并非被动应对外部压力,而是基于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刻的洞察和对国内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诸多挑战,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小,然而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单边开放的道路,这一决策不仅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略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
单边开放是中国传统开放思想的延续和升华
回顾历史,从古代丝绸之路开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从未间断。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也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胸怀。
而今天的单边开放,正是继承了这种开放精神,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破传统的保护主义壁垒,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正如郑永年教授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单边开放是“自主性全球化的典范”,它证明了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主动融入世界,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中国的单边开放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首先,中国单边开放破解了“零和博弈”的思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通过本土市场的开放带动亚洲产业链的崛起,证明单边开放能够实现“增量共赢”。
其次,中国的单边开放凝聚多边共识,从“一带一路”到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通过推动区域合作实现2035年全球发展倡议。
更重要的是,中国单边开放将是应对全球“体系性危机”的“定海神针”,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消除贫困等议题上,中国以合作共赢的姿态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更大的确定性。也正如郑永年教授在书中所说,单边开放是中国对“霸权”稳定性的超越,展现了中国这个新兴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展望未来,中国将持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理念,中国单边开放将会走向更高维度的升级:
一是从“要素流动型”发展到“规则引领型”,加大制度型开放,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入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绿色贸易、5G、机器人、新质生产力等前沿领域构建中国标准。
二是从“经贸开放”到“文明对话”,通过文化交流、服务业开放等软实力的开放,消除“中国威胁论”。
三是从“接纳国际规则”“对标国际高水平的自贸区规则”走向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包容、公平的方向发展。
郑永年教授的这部著作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窗。中国的单边开放,不仅是一项经济方略,更体现了中国的一种文明气质——它雄辩地向世界证明,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能够以主动开放的胸襟,为人类实现美好理想探索新路。最后,让我们引用书中一句话来共勉:“单边开放的本质,是对自身道路的自信,对人类进步的信念。”
(作者为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