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的“天下第一街”
史志北京微信公众号 | 作者 范晓宇

2025-06-27 15:33 语音播报

时事

前门大街是明清两代皇帝天坛祭天、先农坛演耕的必经之路。一天,清高宗圣驾经过这里,看到一派繁华景象,赋诗:“丽日和风调玉律,彩幡花胜耀天街。”诗中提到的“天街”,就是今天的前门大街,又被誉为“天下第一街”。前门大街位于正阳门外的北京中轴线上,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全长840米。历史上,这里曾是京城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的汇聚之地。

不求而至的市场

至元八年(1271 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元大都建成后, 南城垣中门被称为丽正门(今天安门附近)。而丽正门外通往郊区的大道,是皇帝祭天、出巡、狩猎、游玩的必经之路,这条大道被视为前门大街的雏形。

那个时候,前门大街一带的商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兴盛。大运河开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浙右之地,若苏、湖、常诸郡,土壤肥沃,民务佃作,岁赋租米数百万石,漕海以供京师”。从南方漕河运到北方的不仅有粮食,还有食盐、茶叶、各地土产、手工业品及海外贡物。大运河官船和商船来往穿梭,络绎不绝,不仅增进了南北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前门大街一带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

元代大运河为后世的南北大运河奠定了基础。明清以后,大运河基本上是依着元代大运河的故道修挖整治的。这一宝贵遗产,对于沟通我国南北经济、繁荣商业贸易、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有着极大作用。

据元代黄文仲所著的《大都赋》记载,丽正门(今正阳门北)前官员往来,是为“衣冠之海”,东有文明门(今东单一带),是大运河漕船进入大都的“舳舻之津”,西有顺承门(今西单一带),为南来商贩的集合之地,西北有平则门(今阜成门),是西来商贩的会聚之处。

前门一带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丽正门前天下物产“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此时,前门大街的市场初步形成。

召商居货的商肆

明代“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准备将都城从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迁到北京,于是下诏改北平为顺天府,称北京,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和城垣。永乐十七年(1419 年),明成祖下诏将元大都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二里,新建丽正门,此后改称正阳门。向南移建后的丽正门,确定了前门大街的位置,至今未变。

明《宛署杂记》记载:“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其中,前门外就建有四个廊房胡同,“召民居住,召商居货”。加之大运河的终点码头移至东便门外大通桥下,为前门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明中期,前门大街两侧逐渐出现了鲜鱼口和珠市口等集市。鲜鱼口主要经营北京特色小吃美食;珠市口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杂物等。明嘉靖后,大街两侧出现了各地的会馆,举人们经常到街上购物或是饮酒作乐,使前门大街更加热闹。此时,前门大街真正成为一条商业街。据记载,到明万历年间,前门大街及两厢店铺就达到1078家,正阳门外已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市。

到了明末,前门大街东边开设了肉市、布巷子,西边开设了珠宝市、粮食店,繁华的前门大街愈发拥挤。明崇祯年间,前门大街诸多商民在街边搭盖棚房,连正阳桥前的五牌楼,从街面上也只能看到三座牌楼。一年灯节,有一名高官家里因点灯失火,司城官奏请皇上,清理棚房,整顿街容,以消除火患。负责记录京城发生事情的金侍御,担心此举会影响到百姓生计,建议皇帝不予批准。明思宗采纳了金侍御保护商民的意见,并未对棚房进行清理。

经过元、明两朝的累积,前门大街由御道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天街。

百货畅流的天街

清军入关之后,施行“满汉分城之制”,汉人无论官员或百姓,除朝廷允许之外,一律迁居外城。汉族官员大多聚居宣武门外,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则主要旅居前门大街以西的会馆。“分城之制”把大量人口推到了外城,购买力随之聚集到前门大栅栏两厢。文臣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中特别说道:“今正阳门前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

清初还有“内城逼近宫阙,禁止开设戏园、会馆、妓院”等禁令。于是,商家纷纷抢占前门大街这块宝地。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很多专业集市,戏园子等也开设在前门外,商业、餐饮业及文化娱乐业相得益彰,堪称火爆。

《宸垣识略》记载,乾隆年间,前门大街“东边市房后有里街曰肉市, 曰布市,曰瓜子店”,“西边市房后也有里街曰珠宝市,曰粮食店,南至猪市口”。这时的前门大街,从一条大道变为了三条街,之前的席棚之房也逐渐改建成砖木结构的正式商业建筑。绝大部分的老字号在这一时期涌入前门大街,如全聚德烤鸭店、永安堂药铺、都一处烧麦馆、一条龙羊肉馆等。

到了清末,前门大街已有夜市出现。《春明丛说》中记载:“珠市,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列肆开廛。凡金绮珠玉,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繁华处也。”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前门大街,可谓纸醉金迷、声色犬马。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前门箭楼外侧建成了老北京火车站。由此,前门大街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客流量急剧增加。来往各地的游人商贾不断,街面上显得拥挤不堪。货品琳琅满目,其中还不乏各类洋货。

民国时期,前门大街内竖起了电线杆,原先的御道上铺设了铁轨,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从前门至西直门,全长9公里,俗称 “铛铛车”。铛铛车是老北京人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当当”的声响,提醒行人及时闪避。这也是北京最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交通便利的前门大街,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1928年,民国首都迁至南京,前门大街昔日的繁华由盛转衰。

前门大街不仅是北京商贾文化的集中承载地,也是北京老字号店铺的聚集区。近些年来,前门大街紧跟时代潮流,相继举办了国潮老字号市集、非遗文化展、胡同光影秀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被打造成一条闻名中外、特色鲜明的商旅休闲和文化体验新街区。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北京中轴线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5月版)


编辑:赵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