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晚,史家胡同博物馆内气氛热烈,一场由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生活是明暗交织的画卷——《骆驼祥子》八十九年的奔跑之路 ”名家对谈活动在此展开。
活动邀请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石一枫、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话剧《骆驼祥子》导演方旭、知名编剧赵赵、演员阎鹤祥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等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共同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夏至刚过,一张高考试卷引发对老舍先生的再度聚焦,此次活动可谓正当其时,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聆听。
老舍先生与东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与创作之中。
他幼时的家庭环境与胡同里的市井生活,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曾在方家胡同小学任教,穿梭于胡同之间,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物,记录下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而位于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故居“丹柿小院”,更是老舍先生度过生命中最后16年的地方。在这里,他创作出《龙须沟》《茶馆》等经典作品。
老舍,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作品饱含家国情怀,生动讲述着中国故事。从《骆驼祥子》中北平城被烈日与暴雨肆虐的街道,到《四世同堂》里小羊圈胡同的惶惑与坚韧,再到《茶馆》中莫谈国事却又难舍家国的烟火日常,老舍笔下的北京城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鲜活。
如何在当代剧场与读者心灵中焕发新生?活动现场,嘉宾们以《骆驼祥子》为钥,剖析老舍先生“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的创作真谛,追问经典何以在岁月流转中持续“破圈”。这一经典文本所承载的北京记忆与家国情怀,再次成为人们对话的焦点。
石一枫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剖析了老舍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文学价值的永恒性,他认为《骆驼祥子》是老舍完成度最高、最圆熟有力的小说,是了解老舍的入门佳作,是京味文学份量上的压舱石。它不仅奠定了京味文学的厚重感,也影响了后续众多的京味文学作品。
方旭则结合执导话剧《骆驼祥子》的经历,分享了如何在舞台上重新演绎经典,挖掘与当代观众共情点,让老舍笔下的故事在当代舞台上焕发生机,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展现独特艺术效果。他表示:“老舍先生的文字充满魅力,通过话剧的形式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作品的力量。”
赵赵从编剧的角度,探讨了老舍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的可能性与独特魅力。阎鹤祥以演员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对老舍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与感悟,认为《骆驼祥子》内核与当代生活有诸多勾连,能够打动观众。丛治辰则从学术层面,分析了老舍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下读者心灵的触动。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大师的致敬和缅怀,亦是对其笔下“京魂”的当代寻访与再诠释,同时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老舍及其作品的平台。以老舍、茅盾为代表的文学经典,正成为东城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未来,东城区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高品质文化活动,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东城区“书香之城”和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注入持久动力,让经典文学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