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心理服务中心,我用了多大的勇气”——被孤独困住的老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莫凡

2025-06-30 10:57 语音播报

城事
进入
养老在北京
看更多
+ 订阅

出门次数越来越少,社交圈子越来越小,一些独居和空巢老人正变得越来越孤独, “有话不知向谁说”。针对这个问题,有街道和社区开展了面向老人的“心理帮扶”工作,给老人带来爱与陪伴。“话匣子”打开了,老人也变得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拥抱社区生活。

“鼓足勇气敲门”到敞开心扉唠嗑

“大姐,怎么样?最近又去拜访您的好朋友了?”上午十点,牛街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里,心理咨询师杨庆正在给一名居民打着回访电话。

“这两天歇了!太热!也就晚上下楼看看人家跳舞什么的。”“您光在边上看啊?没上去跳两步?”“我哪会这个呀,真抬举我了……”电话里,杨庆和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像是两个老朋友在聊天。但事实上,杨庆和老人认识的时间也不过一个月,边聊着,杨庆还在手边的问卷上涂涂画画。

“行,大姐,那先这样,我听见您说您给别人送蔬菜,特别棒!我听着特别高兴!咱下回再聊……”挂断电话之后,杨庆在问卷上打上最后一个对钩,老人也顺利通过了这次的心理评估。随后,杨庆返回到电脑上,把刚才沟通的内容记录下来。“给邻居分享单位送来的蔬菜”“近两周外出参与活动3次”这两条,被杨庆特意加粗备注。

这样一通听上去再正常不过的电话,杨庆在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一个月前,电话里的这位老人敲开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门,那时候,老人的精神状态与现在完全不同,充斥着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说话也有气无力。

“人家具体的情况,我不能透露,我只能说,这位大姐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不顺,需要我们的帮助。”杨庆还记得当时老人说的一句话,给他触动很深:“你不知道我来到这里,用了多大的勇气。”

杨庆所在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已经在牛街西里一区的小广场边上开了五年多,时不时就会有老人过来敲个门,问“你们这儿是干什么的”。年头久了,名声在外,也有老人特意来寻求心理帮助,这位电话里的大姐就是其中之一。在杨庆看来,老人能认识到自己需要寻求心理慰藉,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作为心理咨询师,他有义务去帮助老人排解情绪。

和老人的第一次见面,杨庆并没有一味追问老人的困难,而是听老人分享自己的过往故事。“平时喜欢吃什么”“爱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些细节,都被杨庆记录了下来。每一条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话题的引子,逐步引导老人将内心最深处的心理需求说出来。

“平时逢年过节,单位都给我送来米面油什么的,但也就是放下东西就走了……”聊天当中,杨庆敏锐地捕捉到,老人对和别人交流有着一种期盼,但因为各种原因,她的社交圈子在逐渐缩小,能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解到这一点,杨庆一方面用老人自述里提到的“辉煌过往”来鼓励对方,另一方面也主动承担起了跟老人日常聊天的任务。平时发发微信关心一下生活,每周还会打一通回访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

有了跟自己说话的人,一个月下来,老人的负面情绪已经缓和了许多,也愿意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了。看到老人有了明显的转变,杨庆也由衷为她感到高兴。

没有主题只有真心和关心

而在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海特花园第三社区,有一支“心屿计划”志愿服务队,虽然刚刚成立一个多月,但志愿者队员们已经有了多次入户拜访老人的经历。每次去老人家,队员们并没有提着大包小包的慰问品,就是简单地陪伴、聊天。

“来啦,坐坐坐,就等着你们呢……”下午三点,“心屿计划”的领队田鑫和志愿者张丽来到了71岁的李燕菊老人家。平时,李阿姨是一个人在家住,有志愿者能来她家做客,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您这脚好点了吗?”“您那牙,大夫后来怎么说?”……年龄大了,李阿姨的身体免不了有点小问题,虽然不是专业的大夫,但田鑫和张丽几乎把老人的身体给“口头体检”了一个遍。说起该不该打“骨质疏松针”这个问题,三个人探讨了得有十来分钟,李阿姨还搬出了自己在DeepSeek上查到的信息,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从老人的身体状态,到孩子的生活,到孙辈的学业,志愿者和李阿姨有啥聊啥,并没有什么主题,只有对家长里短的关心。与杨庆的心理调查问卷一样,田鑫手里也有一份入户探访记录表,老人的居住和健康情况、情绪状态、心理需求,每一条都要详细记录。

张丽今年41岁,本身从事的工作就是心理服务行业,看到社区在征集面向老人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她觉得责无旁贷,立马就报了名。而在志愿者队伍中,更多的是已经退休的老人,比如70岁的张贺兰和74岁的刘淑荣。按二老的话说,“同龄人之间更有聊头。”

张丽、张贺兰和刘淑荣,分别住在海三社区的三个不同的院落,她们服务的也都是住在各自院子里的老人,因为离得近,互相之间也更加熟络。刘淑荣和社工孙仲夕,当天下午去的是78岁的张海英老人家里。张贺兰和社工张雪娇,拜访的则是86岁高龄的王铸老人。如果说张丽因为年轻,主要和老人聊的是“如今的生活”,那么老人与老人之间,聊的则更多的是共同经历过的“历史故事”。

“你听说了那谁吗,现在好像都有点不认识人了。”“哎,憋在家里不说话,可不是容易痴呆嘛……”和王铸老人聊天时,张贺兰提到双方的另一位老人朋友已经逐渐失智,让大家不免叹息起来。但乐观的王老很快就开起了玩笑,“我尽量不向他学习!”“那可不,有我们呢,我们常过来看您!”

多加鼓励给老人自尊自信

“我们辖区的2172户居民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了25%,其中还有172名空巢老人和45名独居老人。”作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田鑫留意到,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数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老年活动室到访率不足30%。社工慰问老人时,老人也总是会透露出自己有一种孤独感。“所以我们之前就有过为老年人开展心理帮扶工作的想法。”

今年,北京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的推行,让海三社区看到了契机。5月份,社区成立了“心屿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将之前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前期招募而来的22名志愿者,有的像张丽这样具有专业背景,有的则像张贺兰和刘淑荣一样是“纯新手”。但通过专业培训,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志愿者”,也能掌握一些专业知识,知道“老人最需要什么”“该怎么和老人聊天”。

“因为我们的队伍刚成立不久,我们第一批服务对象,选定的就是辖区里的独居老人,这些老人是最容易面临心理困扰的。”田鑫介绍,虽说老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诉求,但志愿者每次入户时,也不会特意强调,而是通过闲聊,引导老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我们反复去问,老人反而可能不好意思说了,顺口提一句其实是最好的。”

对于如何跟老人沟通,杨庆也认为,最好要以正向鼓励为主,重点关注老人现在“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而不是一味追问“有什么困难”。“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和思维意识一定是有所减弱的,他本身的自卑感就会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刻意去激化这一点,更容易让老人陷入负面情绪走不出来。所以在聊天时,更应该去强化他们积极、健康的一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自尊和自信。”

同时在杨庆看来,心理抚慰工作和社区活动是分不开的,老人愿意走出家门去拥抱社区生活,才更有可能持续地获得良好心态。正因如此,杨庆平时除了做心理访谈、电话回访,也会定期和社区合作,举办一些诸如“老年瑜伽”的集体活动。“我们的动作都是经过改良的,难度不算高,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的老人一开始不会,在我们的鼓励下也能完成动作,他的成就感是特别强的,这可能比你在那言语鼓励半天都更有效。”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