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挥别“朝内166”
北京晚报 | 记者 路艳霞 夏一丹

2025-06-30 14:07 语音播报

封面

昨天,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启动搬迁,并将于7月11日迁入右外西路二号院4号楼新址。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诞生。1957年,朝阳门内大街166号大楼落成。1958年初,人文社迁入此地,“朝内166”从此成为新中国文学出版历程的见证者与重要坐标。

记者日前来到“朝内166”探访,用文字、镜头记录下它的最后珍贵时刻。

要搬迁了,大家与老楼合影留念。
每个编辑部都藏着动人故事
陈忠实用稿费给老编辑发奖

“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楼,岁月沉淀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楼道里、编辑部里,被时光打磨过的大理石地面上,许多包装箱已经到位。

在哈迷们熟知的“霍格沃茨驻京办”,三代“哈利·波特”编辑一起合影,笑容温暖又动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审王瑞琴是“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在中国的首任责编,为了和老楼告别,已经退休的她特意赶了回来。王瑞琴26岁来到人文社,曾有幸与绿原、萧乾、纳训一起工作。王瑞琴说,老一代出版人、文化人营造的文化氛围不仅有热爱、敬业,还有关心、关怀,而这样的文化氛围、人文情怀至今被延续、被珍视。

三代“哈利·波特”编辑:王玥瑶、王瑞琴、翟灿、朱茗然(从左至右)。

在脚印工作室,即将与老楼告别,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审脚印动情地回忆起作家冯骥才创作《凌汛》的始末,“2012年脚印工作室刚刚成立,我到天津跟冯先生约稿子,那个时候就一直传闻人文社要拆迁。冯先生说,‘听说你们出版社要拆迁,我特别想写我在这个楼的故事。’”脚印一听兴奋极了,那天他们聊了很长时间。冯骥才为了写这本书,曾专门回到他1977年至1979年因“借调式写作”而久驻的人文社,重温打篮球的地方、吃饭的地方。

在当代文学编辑室,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审刘稚回想起多年前的珍贵瞬间,“1993年,我一来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就跟我说,我们是出版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是人文社重要的编辑室。”那一年,刘稚更赶上了作家陈忠实长篇巨著《白鹿原》出版。刘稚清楚记得,1995年,《白鹿原》出版后引起轰动,陈忠实设立白鹿文学编辑奖,他当年就在二楼给老编辑发奖,信封装着的是他的稿费。

大家忙着打包书山书海
“搬家一张纸都不会丢下”

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如同走进书山书海,每个编辑部都在忙着为海量图书迁入新家做着最后的准备。

古典小说编辑室主任胡文骏这几天已经整理出至少50箱需要搬到新社址的图书,“我们编辑室在1951年建社初期就成立了,光是样书柜就有二十几个,里面有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样书,尤其是50年代到80年代的更为珍贵。这些珍贵样书一本都不能丢。”

胡文骏整理进包装箱的样书,包括人文社出版的“中国四大名著”的最初版本,还有钱锺书曾批注、修改过的《宋词选注》样书,也有钱锺书父亲钱基博收藏的书信集《复堂师友手札菁华》。

在整理装箱的过程中,珍贵的书稿档案盒也被胡文骏小心珍藏起来,这样的书稿档案盒有好几十个。胡文骏说:“《红楼梦》书稿档案里,就有俞平伯、周汝昌、李希凡等红学大家的信件、手稿等。”据他介绍,这些文件涉及不同年代的《红楼梦》版本,即1953年版、1957年版、1982年版等,包括前言变化,以及修订的具体内容等。

“我们的各编辑室都在说,搬家一张纸都不会丢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说,目前,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新版《巴金全集》的编辑工作已经进入收尾冲刺阶段。这是个浩如烟海的出版工程,也是深入伟大作家内心的美妙过程。具体的编纂工作异常繁复,大到一篇佚文、一封佚信的考证注释,小到手稿中每一个字的辨认,编辑和排校人员都是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地去处理。多年来,随着新增资料照片、书信等的不断发现,校样也在不断增多,如今各种各样的校样堆起来能铺满一个房间了。

孔令燕正在放进包装箱的还有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1981年版、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孔令燕透露,2005年至今已20年,关于《鲁迅全集》的重新修订已经启动准备工作。

莫言的信马识途的“福”字……
办公室里的非凡“老物件”

海子的手稿、聂华苓的书、莫言的信、席慕蓉的信、马识途写的“福”字、“网格本”老书……在人文社一间间看似普通的办公室里,都藏着丰厚而饱满的故事。

“从40后50后的作家,一直到60后70后的作家,再到80后90后的作家,大家都愿意到我们编辑部里来坐一坐。”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指着她办公室的老沙发说,莫言、阿来、苏童、毕飞宇、张炜等茅奖作家接受采访,都是坐在这里进行的,而且他们时常到编辑部来。

“茅奖作品有40%都是在人文社原发的。”赵萍推开办公室的书柜,《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摆放得整整齐齐,书柜很有年头了,它“盛满”的故事更醇厚。赵萍举着茅奖作家古华的《芙蓉镇》说,“古华先生当年来人文社,每次来到门口,收发室师傅都会说:回来啦。”赵萍手举着首届茅奖获得者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说,当年他得知这本书能在人文社出版了,出门之后在小街上找了一个小饭馆,坐下来就落下了泪。

在赵萍的引导下,我们还有幸看到了诗人海子的珍贵手稿,这些手稿锁在了保险柜里。“人文社应该是率先以版税的方式支付稿酬给作者,因此每一版的印刷都跟作者的收益有关系。”赵萍说,海子的妈妈操彩竹今年90岁了,每次去海子家里,他的妈妈会说,“我们家的房子就是用人文社的稿酬盖起来的。”今年,海子手稿的影印系列即将与读者见面。

外国文学编辑室这几天也在忙着搬家,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翟灿说,走廊墙壁上挂着的“编辑流程卡袋”一直让她着迷。它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物件,那上面分着一个个小口袋,里面的卡片上写着《堂吉诃德》《人民公仆》《少年》等一本本书的初审、复审、终审的编辑姓名和日期,钢笔字古朴、典雅,纸张早已泛黄、卷边。“现在已经是2025年,但我们还能从这里看到绿原等名编辑、老前辈曾经工作的痕迹。”翟灿说。

“朝内166”精彩延续
将变身综合性出版文化地标

“朝内166”一代代作家、一代代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殿、精神圣殿,它到底何去何从牵动着人们的心。好消息来了:“朝内166”依然属于人文社,并将在新的规划后焕发新生。

朝阳门内大街166号主楼建成于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用,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出版单位修建的第一栋楼。该楼设计师马增新为明清两代著名营造世家兴隆马家的第十三代传人。

因建设年代较早,且在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影响,主楼部分结构受损,因此,早在2016年主楼和配楼已被北京市鉴定为危楼,亟须解危加固予以保护。

朝内大街166号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改造工程将在解危加固的基础上保留建筑原始风貌和历史痕迹,让历史遗产焕发新生。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建筑内外进行适度改造和美化,提升整体文化氛围和观赏性。将其打造成为集出版历史展示、文化交流、创意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出版文化地标。


编辑:秦亚堙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