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北朝多民族文化“同铸山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如意 邓伟 美编 张存

2025-06-30 14:40 语音播报


天津博物馆
“同铸山河——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
日前开幕
展览汇聚来自天津、山西、陕西、
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宁夏
8个省市(自治区)的
14家文博单位的220余件/套文物
展示北朝社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北京晚报》2025年6月30日版面

双耳圆足青铜鍑
欧亚草原民族炊器一度遍及北方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双耳圆足青铜鍑(汉)出土于
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圈河墓地。

汉·双耳圆足青铜鍑

鍑是欧亚草原民族常见的炊器,
多为青铜质地,也有铁、陶等质地。
我国北方地区的鍑可能是
从蒙古和外贝加尔一带传入的,
东汉时期鲜卑成为主要使用鍑的民族;
十六国、北朝时期,伴随着
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先后入主中原,
鍑的使用遍及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并在形制上也有所创新和发展;
北朝晚期以后,鍑逐渐消失。

四乳四禽纹铜镜
毁坏的汉式器物展现匈奴葬俗

东汉早期,北匈奴败亡西迁,
鲜卑沿长城地带逐步占领匈奴故地。
展览展出的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藏
四乳四禽纹铜镜(东汉),
是被毁坏后葬入墓中的。

东汉·四乳四禽纹铜镜

“毁镜”葬本是匈奴的一种特殊葬俗,
可能源自秦人的影响。
拓跋鲜卑占据匈奴故地之后,
墓葬中开始出现毁坏的铜镜,
这是拓跋鲜卑深受匈奴文化因素影响
而延续匈奴葬俗的表现。
同时,铜镜是典型的汉式器物,
在拓跋鲜卑墓葬中多有发现,
也反映出其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往来。

釉陶风帽仪卫俑
服饰与葬俗定格北魏变革瞬间

随着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拓跋鲜卑从边地逐渐走向中原。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自建立政权后
便开始逐步推进拓跋鲜卑的汉化,
太武帝统一北方后,
汉化进程不断加速,
历经文成帝和献文帝,
在孝文帝太和年间达到了顶峰。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
实行了全面的汉化措施。

大同市博物馆藏
釉陶风帽仪卫俑(北魏)
通体施铅釉,头戴风帽,身披长衣,
拱手站立,手中有孔,原应执物。
此类陶俑应是
墓主出行仪仗的组成部分,
象征侍从或仪卫。

北魏·釉陶风帽仪卫俑

随葬墓俑是中原地区
两汉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
后被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所沿袭。
北魏平城时代墓葬中开始出现陶俑,
是拓跋鲜卑对中原墓葬与十六国
墓葬的吸收与借鉴,
反映着拓跋鲜卑汉化进程的加速。
出土陶俑均着鲜卑服饰
则是对民族文化因素的保留,
由此可知在北魏平城时代,
孝文帝改革服制的汉化政策尚未实施。
这正是鲜卑族汉化历史过程中的产物。

彩绘陶骆驼
北朝丝路贸易为盛唐奠定基础

北魏统一北方后加强对西域的经略,
丝绸之路承袭两汉传统,
重新焕发荣光。
随着丝路畅通,
北朝各政权与西域诸国的
贸易与文化交流走向繁荣,
奠定了盛唐时期对外开放的基础。

北魏·彩绘陶骆驼

河南偃师博物馆藏
彩绘陶骆驼(北魏)造型生动逼真。
在北朝时期,
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和外来文化的传入,
使骆驼这一带有典型西域文化特色的动物
进入到墓葬壁画和随葬动物俑群中。

拓跋鲜卑
“三鹿”南迁变“双鹿”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藏
汉三鹿纹金牌饰的复制品,
左半部残损。据策展人介绍,
早期拓跋鲜卑的鹿牌饰都是
三鹿呈一排直立,皆作回首状。

汉·左半部残损的三鹿纹金牌饰(复制品)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的藏品
双鹿纹金牌饰上,
两只鹿灵动矫健、相对而立,
姿态栩栩如生。

东汉·双鹿纹金牌饰

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
拓跋鲜卑族群起源于
大兴安岭北段的密林之中,
而鹿属于森林动物,
应该是早期拓跋鲜卑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
体现这个族群身处森林的生存环境。

三鹿纹时代较早,
是典型的拓跋鲜卑的器物,
双鹿纹是在三鹿纹基础上,
受到其他部族的影响而产生,
反映拓跋鲜卑在南迁匈奴故地过程中
与周边部族的文化交流和共生。

■地点:天津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
■展期:至7月31日
票价:成人票40元,儿童/学生票20元

探展

编辑:相旭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