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剪报,半卷乡村眷恋
北京日报 | 作者 付俊良

2025-06-30 16:09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收拾过很多次家,处理过无数张旧报纸,遗弃过不计其数的孤单无序的纸片,但有一片剪报,无论我怎么折腾,她都不忍离我而去——有时安睡在案头,就在我的眼前;有时又游弋到书架的某一格内,静静地躺在那里;有时不知飘零至何处,直到下一次我收拾书房或清理书架、书桌时,又进入我的眼帘,并再次被我安放在案头,如此往复,有些年头了。

这片剪报就是罗雪村先生所作的“俄罗斯写生系列”之“屠格涅夫《乡村》”,我已记不清它究竟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哪一期了。

罗雪村先生的这幅速写画作,是根据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乡村》中的一段抒情性描写而创作的。在一个普通的夏日傍晚,作者写道:“举目四顾一千俄里之内,在我的祖国俄罗斯。整个天空抹上一派均匀的蓝色,只有一朵白云悬在天际,似动非动,似散非散。微风不兴,晴光和煦……空气就如刚挤下的奶汁那么新鲜!云雀鸣声悠扬;吃得鼓起脖子的鸽子咕咕叫个不停;燕子默默地穿梭飞掠;马儿打着响鼻,嘴里不停地咀嚼;狗温顺地轻摇尾巴,不声不响地站着。空气中散发着烟火味、青草味——淡淡的像松焦油的气息,又有点像水果味……”罗雪村的画作配有一段文字:“啊,俄罗斯无拘无束的乡村的满足、安静、丰饶啊!啊,和平与安乐啊!我不觉想起来:在君士坦丁堡圣莎菲亚寺的圆顶上竖起十字架的壮志,以及我们城里人所努力追求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实事求是地说,关于这幅画,最初吸引我的并不是画面,而是这段文字。它就如同一首诗,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喧嚣的反思。乍一看画面,似乎看不出俄罗斯乡村的“无拘无束”“丰饶”和“满足”,然而,当读罢文字再注目画面时,那种空旷与安宁的意境跃然纸上,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似乎就在眼前。画面中,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无垠的田野,通向不远处的农舍,农舍周围有茂盛的树木和草地,给人一种安逸的自然感觉。

屠格涅夫的《乡村》,本身就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读者带入那个宁静而美好的乡村世界。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屠格涅夫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美丽和宁静,更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深深的热爱和向往。

查阅罗雪村先生的相关信息,他是一名高级编辑、记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北京幻灯制片厂谋过生,后又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日报社工作,担任过美术编辑、文学编辑。他的画作除了“名人肖像和故居速写”“作家故居写生系列”“新月派人物”等众多专题以外,还有“他写我画之”“文人画像”等系列。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情趣和诗意,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罗雪村先生众多的作品中,“俄罗斯写生系列”之“屠格涅夫《乡村》”是我从报纸上剪下的唯一一幅。对于习惯一边剪报一边丢弃的我来说,这片剪报却始终伴随着我。究其原因,我想也许是罗先生这幅作品曾经带给我美丽的遐想和无限的向往吧!当然,我的这个向往并不非得是俄罗斯,我们中国的乡村同样的广博、同样的安宁!

乡村生活,是一种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方式。它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浸润着宁静与安详。在这里,人们得以与大自然亲密相拥:夏日清晨,可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聆听着鸟儿的欢叫;晌午,农人们不必再“锄禾日当午”,而是惬意地躺在树荫下享受夏日的凉风;傍晚,收工回家,坐在院子里,伴着夕阳,啜一口乡村的老酒,驱散一天的疲惫,品味岁月静好……

乡村的生活简单,却充满了诗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舍不得丢弃这片剪报的原因吧。

(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