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长河中,众多战役战斗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中国军民的英勇无畏与顽强抗争,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光芒。
【重温经典战役战斗】栏目,回顾抗战史上的著名战役战斗,带领公众重回烽火战场,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唤起心底炽热的爱国情怀。
1942年5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5万余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在飞机、大炮、坦克协同下,对冀中平原发动空前猛烈的“五一大扫荡”。6月12日,一支战斗人员不足千人的八路军队伍,在3000余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包围中成功突围,且取得以伤亡46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约500人的战绩。这一仗被中央军委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典范。今天,让我们重温83年前的这场掌史村突围战。
战斗背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急于把华北平原作为其“大东亚圣战”的兵站基地,而冀中的抗日部队和人民武装严重破坏了他们“以战养战”的阴谋。为了对付这支抗日力量,在冈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日军调集了大批兵力,从1942年5月1日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企图将八路军冀中军区党政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网打尽,并彻底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针对敌强我弱、重兵压境的严峻形势,在冀中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指挥各军分区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冀中军区党政领导机关先期坚持在根据地内沉着应战,避实就虚,与敌周旋,直到5月29日才根据局势变化和上级指示,转移至外线作战。
吕正操在反扫荡前线
6月1日夜,冀中军区党政机关及主力部队乘天阴夜暗,在景县龙华车站以西悄悄通过了戒备森严的石德路,并一口气向西南急行军70里地,到达冀县边界,至此甩掉了大队日军的尾随,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合围,一举粉碎了日寇妄图捕捉冀中军区党政机关的美梦。
战斗打响
6月11日,冀中军区外出执行任务的侦查员与冀南军区机要科的同志向冀中军区党政军领导汇报了一个情况:邢台威县掌史村附近敌人据点守备力量较弱,多是些伪军杂牌部队,而且该村易于隐蔽防守。吕正操和其他军区领导经过情况分析后,率领部队于6月12日清晨5时进入掌史村。
掌史村建在高台地形上,易守难攻。村子南距威县县城15公里,北距南宫县30公里,东距山东临清50公里,敌人在上述3个县城各驻有一个中队以上的日军。吕正操率领的2000余人,真正具备战斗力的只有二十七团的两个营和两个特务连等不足千人,其余为机关干部、后勤人员和随营学校的学员等非战斗人员,无法与敌军正面对垒。这里虽然属于敌我拉锯的游击区,但我方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选择进驻此村。
当日上午,部队正在开饭,掌史村外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步枪和轻机枪射击声,紧接着手榴弹、炸弹连续响起,还间杂着日军掷弹筒的发射声。原来附近的敌人恰恰从前一日开始修建炮楼,当天开工点卯时发现掌史村民夫没人应差,便派了30多名伪军气势汹汹地前来兴师问罪。前沿执勤部队见敌人大摇大摆地送上门来,一时气不过,也不待向上请示,一顿步枪、手榴弹就把敌人干掉一批;接着又打了个小出击,一直追击伪军到敌人所占据点大门外。待到伪军连滚带爬地逃回据点,已经所剩无几了。
战斗虽然打得干净利索,但也有可能暴露了八路军的行踪。吕正操立即召开了简短的作战会议,决定与敌人打一场“蘑菇战”和“顶牛战”。他反复强调,作战过程中必须严守四条纪律:沉着应战,近打小打,只许用排子枪和手榴弹还击;非紧急情况不准使用轻机枪,即使用也要尽量点发,不要连发;没有上级命令,不许出击;没有上级许可绝不许用重机枪和迫击炮,“不能让敌人摸清我们的实力,更不能暴露我们是冀中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场向敌人示弱的特殊战斗,就此展开。
敌人果然不久就来报复了,他们想当然地错把八路军当成了“土八路”游击队,所以仅仅纠集了二三百人进行围村清剿。趾高气昂的敌军到达后也不做正规部署,更不修筑作战工事,直接将迫击炮、重机枪等摆在村头的打谷场上射击;部分日军军官甚至穿着白衬衣,敞着怀,拎着军刀赶着部下冲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继续隐藏实力迷惑敌人,吕正操严令部队梯次配置,只用步枪和手榴弹还击,这样的抵抗使日伪军更坚定地认为村里不过是“小股土八路”。战斗进行到中午时,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及伪军已陆续增兵至约1000人,八路军也接连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丧心病狂的日军竟使用了毒气,冀中军区参谋处长张学思冒着枪林弹雨到前沿部署部队防毒。日军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也始终没有察觉自己的对手是八路军主力部队。
当日下午,日伪军增至3000余人,并发动了第5次进攻。冀中军区少数团营干部担心首长和军区机关的安全,请示是否用重武器还击。但吕正操经过冷静分析后认为,此次进攻应是火力侦察。于是,他再次向部队强调,只有万分危急时可用歪把子机枪扫射,捷克式轻机枪只准打单发,不准打二三发点射,不能让日军从火力判断出我方虚实。果然不出所料,日军攻势虽猛,但未再增兵。
胜利突围
战至傍晚,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吕正操和军区其他领导认为:敌人一直没有发现八路军的真正实力,此时组织一次突然反击,足可以给敌造成毁灭性打击,为八路军乘势突围创造条件。于是,吕正操组织部分兵力,立即进行了一次迅猛反击,并命令部队悄悄移除村口道路的堵塞物,隐蔽进入各自的突围预备阵地,等待突围信号。
此时,进攻了一天的敌人业已人困马乏,他们在阵地上点起了篝火,很多人开始呼呼大睡。晚上10点,八路军突然集中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猛烈开火,刹那间就将日军暴露在村头的火炮、重机枪悉数摧毁;日军更没料到村里竟埋伏有如此多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和重武器,顿时被突如其来的重击打得晕头转向;为查明情况,敌军打出了照明弹,却目瞪口呆地看见千余名八路军战士端着雪亮的刺刀如猛虎般冲来,日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转眼间就被打垮,丢下许多尸体四散溃逃。就在敌军惊魂未定,还未及时重新集结的时候,村西北方向升起三颗红色的信号弹,枪声、炮声、手榴弹声再次响起,村内的八路军分三路突围而出。
掌史村突围战,冀中军区官兵伤亡46人,毙伤日伪军约500人,敌我伤亡比例约为10:1的战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斗志。中央军委闻悉后通电嘉奖,称此战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
吕正操人物小传
抗战时期的吕正操
吕正操(1904~2009),辽宁海城人。1922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3年后,任晋绥军区司令员。1949年后,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1965年任铁道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等一批大家熟知的影视作品,正是吕正操以及冀中军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
综合来源:人民网、中国军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