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17: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讲述这个故事。
一百多年前,浙江义乌一个叫分水塘的村子,一个小伙子正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小伙子低头回答:“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埋头写书的儿子嘴上全是墨水。错把墨水当成了红糖水,小伙子不但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这个小伙子名叫陈望道,他正全神贯注、埋首翻译的那部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一个叫分水塘的乡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学习的陈望道为之振奋,但是随即而来的袁世凯上台又使他失望至极。他前往上海学习外语,急切地渴望前往国外留学深造。
1915年,陈望道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
然而,就在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满怀实业救国梦想之际,国家的命运再一次发生剧变。
这一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复辟称帝,无耻地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消息传至东京,包括陈望道在内的中国留学生痛心疾首,纷纷开展各项声讨和声援活动。
1919年7月,陈望道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五四运动已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旧潮流相互冲撞,涤荡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陈望道受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的邀请,担任国文教员,投身新文化运动之中。
1920年3月,陈望道接到邵力子来信,得知《星期评论》的戴季陶想请人翻译《共产党宣言》,随信而来的还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得知消息后,也送来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那么,陈独秀、戴季陶为何如此急切地要翻译《共产党宣言》呢?
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 陈振新:
“那些先进分子想了解的不是片段,而是希望能全面了解《共产党宣言》讲了哪些内容。这个翻译的人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第二个条件,必须精通德文、日文、英文这三门外语当中一门;第三个条件,要有很好的汉语言的一个基础。”
此时的陈望道,已经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之下,逐渐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邵力子把陈望道作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不二人选。
1920年4月初,陈望道带着两本《共产党宣言》回到老家。一本是陈独秀从北大图书馆取来的英文版,一本是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他一头扎进了柴屋,开始翻译工作。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旧欧洲有权力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加入了神圣同盟。”陈望道写下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译文。这本书通篇不足两万字,却耗费了陈望道巨大的精力。
陈振新:
“当时很需要这本书,时间很紧,他经常熬夜。当时他母亲一看,怎么儿子回来这么短时间就瘦了这么多,所以就包了点粽子。”
在这个小柴房屋内,全神贯注的陈望道错把粽子蘸上墨汁,吃到嘴里依旧没有察觉到,反而觉得味道是甜的。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 吴海勇:
“这是一种信仰的味道。有信仰可能就是不以为苦,有信仰可能就化苦为甘。”
1920年4月底,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部翻译工作。带着书稿急切地赶往上海,希望早日把《共产党宣言》刊印出版。
然而,意外发生了——原来准备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星期评论》被勒令停办。
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学生 陈光磊:
“因为《星期评论》给封掉了,所以后来陈独秀就叫他到《新青年》去编。”
1920年5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3个月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这个秘密组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推选陈独秀担任书记,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很快成为了全国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此时,刊印出版陈望道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本仅有数万字的小册子,即将为无数苦寻中国未来道路、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热血志士带来光芒。
敬请收看今天(6月30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真理的光芒》之《初心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