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18:43
随着暑期来临,民航迎来出行高峰。据预测,2025年暑运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1.5亿人次,日均超240万人次。在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安全始终是航空运输的核心。中国民航局多次强调,暑运期间需强化安全意识,严格落实规章标准,确保航空器适航性和设施设备完好性。
应急出口:生命通道的正确认知
应急出口是飞机在紧急情况下的关键逃生通道,其设计和标识均有严格规范。根据GB/T 36158-2018《民用飞机应急信息标识》,应急出口标识采用红色背景,文字为白色黑体,位置醒目且易于识别。例如,应急出口顶部通常标注“出口”字样,周围设有反光边框,即使在断电情况下也能通过应急路径灯指引方向。
坐在应急出口座位的旅客需承担特殊责任。国航、东航等航司明确规定,应急出口旅客必须具备操作舱门、评估滑梯状况、协助他人撤离等能力。例如,需能认出应急出口开启机构、理解操作指示,并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打开舱门。同时,以下旅客不宜坐在应急出口:15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携带婴儿的旅客、65周岁以上老人及行动不便者。若乘客发现自身不符合条件,应主动联系机组调换座位。
滑梯使用:非紧急情况不可触碰
应急滑梯是配合应急出口使用的关键设备,其触发机制设计为快速响应紧急需求,但非紧急情况下擅自操作将导致严重后果。2024年7月,浙江衢州机场一名乘客误将应急舱门当作厕所门开启,导致滑梯弹出,航班取消,涉事乘客需承担10万至20万元赔偿。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5月,昆明长水机场一名男子擅自打开应急舱门,被行政拘留13日,并需赔偿航司经济损失。
滑梯弹出后,不仅会导致航班延误,还可能造成设备损坏。更严重的是,若滑梯在飞行中误开,将直接威胁飞行安全,肇事者可能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民航局特别提醒,擅自操作应急舱门属于违法行为,旅客务必严格遵守规定。
乘客责任:细节决定安全
暑期出行中,我们作为乘客需从细节入手,主动履行安全义务。首先,登机后应认真观看安全演示,熟悉应急出口位置及救生衣、氧气面罩的使用方法。例如,救生衣通常存放在座椅下方,使用时需经头部穿好并扣紧带子。其次,全程系好安全带是关键。中国民航局规定,起飞、降落及颠簸时必须系紧安全带,其作用不仅是防止碰撞,还能抵御飞机急速下降时的惯性作用。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气流颠簸加剧,全程系安全带可显著降低风险。
此外,电子设备使用需严格遵守规定。具备飞行模式的手机需全程开启飞行模式,关闭蜂窝通信功能,笔记本电脑等大型设备在巡航阶段方可使用。
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
误区一:应急出口座位更安全?
虽然应急出口附近在火灾等情况下便于逃生,但该座位对乘客能力有严格要求。若乘客无法履行操作舱门、协助撤离等职责,反而可能影响疏散效率。
误区二:误操作打开应急舱门无需承担责任?
民航客机上的应急舱门,主要用于遇到紧急事故时帮助乘客逃生,没有特殊情况,严禁私自打开。擅自打开应急舱门轻则造成航班延误,重则造成应急滑梯释放,人员跌落受伤,损坏航空设备,危害飞行安全,相关人员还将面临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此前,已有多个因乘客打开应急舱门或强拉舱门把手被行政拘留的通报案例。
暑期航空出行中,应急出口与滑梯的安全规范是保障生命的重要防线。民航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民航事故率从每百万架次2.06起降至0.8起,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这一成绩离不开严格的规章标准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位乘客的积极配合。让我们牢记安全细节,共同守护暑期出行的平安与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