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江源,踏上隆宝滩,原创藏风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完成了一次“溯源之旅”——从北京出发,跨越2000多公里的路程,登上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玉树,回到那片故事起源的热土,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第40场演出。
6月28日至29日,由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玲带队,集团副总经理董宁携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剧组来到青海玉树,在康巴艺术中心剧场为大小观众们献上精彩又温暖的演出。在北京对口援青15年之际,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来自首都的问候,以及精神的延续。
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玉树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李育海,玉树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总工会主席武良桃,玉树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昂文达哇,玉树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副指挥马超鹰,玉树州政协副主席昂格来等当地领导到场观看演出。
千里奔赴 剧场回响
高原见证艺术初心
“青草来,雪山来,河水来,仙鹤来,扎西德勒来……”藏地歌谣在世界屋脊响起,“康巴汉子”在高海拔的康巴艺术中心剧场起舞,台下一双双“高原上的黑眼睛”看着家乡的故事生动演绎,剧场内爆发热烈的欢笑与掌声。
此次演出吸引了来自玉树多所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北京援青干部代表等社会各界近千名观众前来观看。一位当地中学的学子在观剧后分享:“舞台上的雪山和草原,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风景,很真实!剧中夏天、扎西、索南、梅朵之间的友谊很触动我,不同民族间的情谊就是在这样日常的相处中逐渐加深的。”
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由北京演艺集团、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出品,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制作演出,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玉树州教育局、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支持,以当代青海玉树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故事背景,通过艺术语汇展现青藏高原壮美迤逦的自然风光、质朴纯真的民族风情,讲述了一个北京孩子走近高原、爱上高原,收获心灵成长的故事。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金玲:
“《高原上的黑眼睛》是北京演艺集团用心创排、用情制作、用功打磨的一部首都佳作,也是通过文艺精品对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集团作为首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主动谋划文化援建工作,从顶层设计推出'文化援建三部曲',通过文艺精品展现文化浸润人心的力量。此次在玉树的演出非常有意义,相信这部精品剧目'回到源头' ,与孩子们的近距离接触,展示援青工作的切实成果,种下真善美的种子、种下民族融合的种子。”
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玉树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 李育海:“今年是北京对口支援玉树15周年,《高原上的黑眼睛》从北京而来,与玉树人民相聚在三江源,用孩子的纯真视角展现藏地自然生态和质朴民风,同时深情刻画了援建工作为玉树带来的发展变迁,以及广大援青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为当地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文化润青'的最好体现。希望这部剧能够走向全国,以童真童趣书写大爱无界,助力各族人民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玉树 走进校园
真心在故事源头相拥
《高原上的黑眼睛》剧组一行约40人,带着精心打磨的剧目与满腔赤诚,踏上这趟意义非凡的高海拔之旅。所有演职人员一边克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边紧锣密鼓地装台排练,只为以最好的状态向观众演绎这个动人的故事,倾力打造一场童趣盎然的视听盛宴。
6月24日,演出前夕,剧组特别走进当地的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为学校的师生们演出了《高原上的黑眼睛》片段,并就剧情和藏语台词与孩子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此外,剧组还为孩子们送去了温暖的冬衣、文具以及北京特色文创。学校师生们都表示非常喜欢演出和礼物,稚嫩的笑声与专注的目光在高原教室里流淌。早在剧目采风期间,主创团队就曾来到这座小学,再次回来,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大家倍感亲切和满足。
该剧导演王炳燃感叹,“踏上玉树的土地,呼吸着稀薄却纯净的空气,我们才真正明白‘溯源’二字的千钧之重。在平原排练演出千百遍,也不及在高原上的一次喘息带给演员的真实触动。当玉树的孩子们露出兴奋的笑脸,当藏族同胞们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些真实的反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这部作品最本真的灵魂,也告诉我们艺术创作必须要‘回到源头’。这次演出,不是终点,而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淬炼。坚信‘真’的力量不仅能照亮舞台,更能照亮现实、照亮未来。”
双向奔赴 京玉情深
文艺精品延续援青精神
《高原上的黑眼睛》作为2024年度对口援青项目,于2023年10月起正式启动创排工作,从采风、筹备、立项、建组、排练到首演,历时一年多精心打磨,在北京和青海两地演出40场,收获了大麦网9.8分的高口碑,赢得专家、媒体及观众的广泛赞誉,通过一部儿童剧作品,真正搭建起北京与玉树的文化桥梁。近两年来,北京市青海玉树指挥部与北京演艺集团携手合作,借助这一艺术载体,深化了京玉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该剧综合运用了戏剧、音乐、歌舞、木偶等多元形式,雪山、青草、河流三大视觉核心形象贯穿始终,玛尼石墙、酥油灯等标志性元素不断呈现,构建起具有玉树地貌和藏族气质的舞台空间。栖息于三江源的旱獭、野牦牛、白唇鹿、赤麻鸭、斑头雁等高原动物则以“偶”的形式出现,或是斗嘴嬉闹,或是高歌合唱,灵动浓郁的童话色彩颇受小观众的喜爱。剧中的“尼玛树”既象征着北京曼巴精神,还是一批又一批“援青人”的精神延续,它不仅是树,同时也是化身在自然中凝望的“黑眼睛”。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该剧总制作人董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我们带着满腔诚意来到故事的创作起源地玉树,在三江源头回望初心,在真正的高原上再看这部一路打磨越攀越高的作品,内心充满感动。舞台上,演员们忘记了缺氧头痛气喘全情投入表演;舞台下,剧场到处弥漫着的大人孩子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观众们也好像重新发现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魅力。当一部作品不但能净化温暖人心,还与剧场之外高远连绵的雪山大地产生了连接共鸣,我们相信这才是艺术的力量,这才是一部剧目所能完成的‘真正的圆满’。希望这部现实题材儿童剧精品能够留得下、传得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随着一代代孩子的成长而变得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