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盘点丨面对峭壁,我愿以肩为梯铺就前行之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拓 王海萍

2025-07-01 06:20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暖盘点
看更多
+ 订阅

总有那么一瞬,面对困难的你犹如行至悬崖峭壁前,想前进却发现无路可走、无力可用。当你觉得周围渐渐被黑暗笼罩,却忽然发现,有一点微光出现在身边,随之更多的黑暗被缓缓照亮,最终收获一片美好的光明。蓦然昂首,前路已被那些温暖默默铺就。

那一跪,惊天动地!

6月伊始,一名中国军人的惊天一跪感动了国人。那是6月6日的下午,在河南省商丘市古城景区,一男子和女子先后落入湖中。三名来此游玩的小伙听到呼救声立即跳入湖中救人。由于缺乏救援经验又身处深水区,相互拉扯中几人都无法脱身,一时间五条生命危在旦夕。

此时,休假中的第81集团军某旅军官张伟正陪母亲在湖边散步。听到呼救声,张伟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奋力游过去。

图片

“我一刻也不敢耽误,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救人、救人……”

就这样,张伟连续四次往返救援。当他将第四个人推到岸边时,已经筋疲力尽。母亲哭着回忆:“我喊他上来,他说水里还有一个人。可当时俺儿的身体已经不行了,站都站不住,脸色惨白、呼吸急促,再下去肯定得出事!”

危急时刻,张伟一下跪在母亲面前:“妈,我是军人,求你让我再救一个!”说完这句话,他再次跳入水中,没敢再回头。最终,张伟将最后一名溺水人员拽到了岸边。可还没来得及上岸,他自己也晕了过去。

图片

事后张伟坦言,那一跪是想稳住妈妈的情绪,防止她跳下来,“万一我回不来了,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给妈妈做最后的道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凭一己之力抢回五条生命,张伟展示了一名中国军人永远为了人民的真正底色。

那一举,英魂永在!

6月25日上午10时25分,一架从广州出发的航班降落在青岛,在坦桑尼亚救人牺牲的英雄张军桥的弟弟抱着骨灰盒,第一个走出飞机,骨灰盒上盖着中国医疗队队旗。张军桥的爱人祝琴捧着张军桥的遗像,紧随其后。

从达累斯萨拉姆到广州,再到山东,历经14个小时飞行,跨越万里征程,一缕英魂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齐鲁大地。

张军桥是潍坊昌乐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他主动请缨,于去年1月赴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牺牲前任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

6月15日,一名坦桑尼亚女性在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溺水。目击者向记者提供的照片显示,张军桥在海中奋力托举着落水者,不顾自身安危,对其施救。不幸的是,在落水者获救上岸后,张军桥因体力透支溺水,抢救无效离世,年仅38岁。

张军桥曾说,“如果哪天救不了人,我就很难过。”对张军桥而言,治病救人不是壮举是日常。他曾摆起教人“救命”的公益地摊传播心肺复苏术,也曾在回家途中救助车祸受伤群众。由张军桥发起的“心跳行动”甚至被他带到了坦桑尼亚。张军桥的同事在他牺牲后表示:“桥哥走了,‘心跳’不能停下。”

张医生,很遗憾用这种方式认识你。可认识了你,才知道你的追求是多么坚定与伟大。就在去年5月,张军桥与朋友讲述自己的“终极目标”:“到所有困难地区、战乱地区,为当地人免费服务”。面对朋友的夸赞他却说,“不需要记住我,我们是中国医疗队!”

一份大爱跨越山海,在非洲大地生根开花。致敬张军桥医生,仁心永在、大爱长存!

那一张登记表,让人泪目!

“打多点!打多点!你不要只打一点点饭……”“压紧点!压紧点!饭压紧一点……”

在贵州省榕江县忠诚村,54岁的村民谢凤铃不停地吆喝着。手上一边装盒饭,一边用嘶哑的声音叮嘱过来帮忙的村民一定要把饭盒打满、压紧。“真的太不容易了!清理积水,清理淤泥,我们做不了的都是他们在做。我们没有什么能感谢他们的,最起码要让好心人吃饱饭。”

近日,一场特大暴雨将这座因“村超”而声名鹊起的小城瞬间推入了洪水的阴霾。昔日人声鼎沸的体育场被洪水完全淹没,县城部分区域变成一片汪洋,无数房屋、道路被淹没……

洪水退去后,救援转为灾后清淤清障工作。全县干部群众及外地救援力量用双手和汗水为这座小城的复苏而努力着。

在距离榕江县城1个多小时车程的寨蒿镇晚寨村,村支书吴帮云把一沓村民的捐赠登记表拿了出来。

图片

“吴家胜:大米”“吴志军:糯米饭”“吴家龙:黄瓜”“乃文书:蔬菜”……一根黄瓜、一把青菜、一袋米、一块肉,乡亲们把家里能吃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村民石松福大爷家里没大米了,就扛着30斤谷子去镇里打,打好后直接捐了出去。即便汗水打湿了后背,他也舍不得喝一瓶支援灾区的纯净水。

这样感人的场面绝不是一处两处。外地救援力量听不懂本地话,当地外卖小哥便主动请缨做向导;后勤厨师一天做3000多份盒饭,炒菜的手都累到抽筋;县城停电停网群众无处充电,酒店开放临时电源为群众提供充电场所……

洪水终会退去,温暖的故事留了下来。一座城、一条心,向每一位伸出援手的人致敬!

那一瞬,三人齐心!

大灾面前显大爱,小难当前亦有情!凡人善举,绝不只存在于电视里的新闻中。

6月26日清晨6时许,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静淑苑公交站附近路面突然塌陷。正值早高峰,车流密集,情况十分危险。

“当时一辆SUV快速驶过,轮胎碾过地面的异响特别刺耳,”27岁的稻香湖学校后勤老师谭传意回忆道,“作为学校后勤人员,我对这类异常声音特别敏感,立即停下仔细观察,果然发现路面出现了细微裂痕。”

图片

在谭传意发现异常的瞬间,监控画面记录下了惊险一幕:一辆金杯面包车驶过后,路面突然塌陷。正值早高峰,后方车辆接连驶来,情况万分危急。

“根本来不及多想,我抓起路边的共享单车就冲了过去。”谭传意说。紧接着,路过的北航附中校医邢志胜和河北承德小伙张泽星迅速加入“抢险”队伍,三人迅速用四辆共享单车组成弧形警戒线,并特意将单车横置以增强警示效果。

设置完警戒线不到半分钟,坑洞突然再次扩大。邢志胜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坚守现场引导车辆绕行,直到警方赶到才离开。谭传意和张泽星因工作需要,确认现场暂时安全后便先行离开。

图片

三位热心市民用共享单车筑起临时安全防线,这一暖心善举经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众多市民自发加入寻找“海淀好心人”的行列,这也才让这三个闪耀着温暖光芒的名字被大众所知。

这起事件中,市民、警方、交通部门的高效协作成为亮点。“报警后没几分钟,两辆警车就抵达现场,这样的响应速度令人安心。”在现场等待警察到来的邢志胜说。

当危机应对的每一环紧密咬合,整座城市便激活了一张隐形的安全网络,让善意与专业在分秒之间交汇成光。

那些人,就是你我!

温暖,从未远离你我身边。我们互相支撑,彼此成就。

图片

在山东省潍坊,6月10日下午高考落幕时,高密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朱俊亭在结束执勤的那一刻收到了警用对讲机的单线呼叫,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荣休礼”。

“今天是您最后一天高考安保执勤岗,感谢您25年如一日在岗位上默默坚守,在此我们代表高密公安全体民辅警向您致敬。希望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对讲机中的声音,让这位人民警察中的普通一兵落泪,也让被守护的我们如沐春风。

图片

在陕西西安,有一位年轻人,把助老的举手之劳当成了自己的日常,他叫赵晨。在过去11年的时间里,他都特别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他们搭把手,指指路。现在,赵晨还用一张标注了“如果您需要帮助,可以拍拍我”的卡片,凝聚起了更多善意的力量。

赵晨在网上发起了“与子协老志愿者计划”,自费制作“拍拍卡”,发给有需要的志愿者们,参与者遍布五湖四海,包括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卖员、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现在,他发起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和“与子协老”计划,得到了全国几千名志愿者的响应和支持,一张“拍拍卡”,正在串联起更多身边的善意。

今天,我们伸出助老的双手。未来,变老的我们一定会被无数双手搀扶向前。

在一座普通的地铁站扶梯上,抬头发现一个小伙子双臂撑着两侧扶手占满了整个通道。可随着扶梯行至顶端,我们才发现原来小伙子身前有两名老人。他只是在老人身后默默守护,防止他们不慎摔倒。

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善意,体会过一份又一份温暖,我们终会发现,原来身边从不缺少温暖,只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释放自己的光芒照亮身边的黑暗,才让我们习惯了生活在明媚的阳光里,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幸福小美满。

来源:新华社、央视军事、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等

京华好风气

编辑:李拓,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