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北京抗战|西山青石铭记信仰之光
北京晚报 | 记者 魏婧

2025-07-01 15:02 语音播报


初夏时节的樱桃沟,花团姹紫嫣红,草叶如绿毯蜿蜒铺展。沿台阶拾级而上,微风挟来湿润的泥土芬芳气息。路侧,不时可见醒目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示牌,引领着纷至沓来的游客,至“水源头”处寻觅、感知抗战风云。八十余年前,数千青年在民族危难之际,以真挚的报国之心,于此挥洒赤诚热血。山水有情,见证与记录着那些生生不息的信仰之光。

档案摘录

1936年7月23日北平市公安局关于各大学学生会举办西山暑期学生夏令营的呈

据密探报称:各大学学生会利用暑假期内举办西山暑期学生夏令营,分批在西山训练,每批训练一星期。第一批由本月十一日起至十七日晚间止已训练完毕,第二批由十八日起,至二十三日止,仍在西山训练中……此种方式,表面虽系标榜校外训练,实际乃共党暗中操纵……

游客阅读“保卫华北”石刻介绍

书桌难安 但“火种不会绝”

爬上最后一级台阶,松林环抱的高台上,三座三角形尖亭挺拔矗立。“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的金色题字与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一块半人多高的近椭圆形青石上,“保卫华北”四个镌刻字迹遒劲有力。

碑文前、雕塑旁,人们凝神伫立,细细品读。“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的东北之后,进一步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来自辽宁的游客徐先生,为身旁的女儿轻声诵读着纪念亭碑文。“当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在北京读大学的这些哥哥姐姐们,就发起了学生运动,呼吁人们共同抗日……”

他回忆,以前读中学时,每年12月9日前后都会举办歌咏比赛。伴随年龄渐长,更能体会青年热血的弥足珍贵,也希望能尽量传递给孩子这份家国情怀。

如碑文所言,一二·九运动吹响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拉开全国抗战的序幕。档案中对此有更为详尽记载,字句间,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1935年12月9日清晨,北平大地风雨如晦,街道上的空气急速流动。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举着旗帜和标语,冲破军警重重阻挠,聚集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门前。“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们无所畏惧,声声口号震彻华夏。

一个沉睡已久的民族在苏醒,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抗争。鲁迅先生对此有云,“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并撰文热情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1936年初,北平、天津两市的部分爱国学生,在中共北平市委统一领导下,共同组成“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他们开展演讲、张贴传单……抗日救亡的火种,得以扩散到更加广泛的民众之中。

以歌明志 歌声响彻云霄

八十余年前,革命风雨、乱世坎坷之中,青年义无反顾成为救国主力、抗战先锋。

1936年2月,北平师范大学、南下宣传团等力量合并,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逐步从平津两地向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发展起来。在1936年夏季,民先队联合北平学联,通过组织暑期夏令营的方式,对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综合培训,其选址正是西山樱桃沟。

山峦雄伟、流水潺潺,绿树带来阴凉。孩子们在水边欢快嬉闹,几位阿姨结伴,轮流站上溪间石头与“水源头”标识合影留念。环顾四周,樱桃沟地势起伏又风景宜人,确是一处绝佳的营地之选。

那年盛夏,年轻的学子在这里扎起帐篷,清晨四时起床集合,白天进行军事训练,傍晚自由地散步、歌唱,还常常举行政治理论讨论会,并演出救亡戏剧等。夏令营团员贝锦玉,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这段经历:“规模很大,有数千学生参加……最激动人心的是数千人齐唱救亡歌曲,歌声响彻云霄……”

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高唱,热血昭昭天地间,誓言报国赤子心。即便在八十余年后的今日,仍可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荡气回肠!

西山夏令营,培养了大批欲投身抗日斗争的爱国学生。第一期夏令营期间,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与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共同在营地中心的一块青石上,刻写“保卫华北”四个大字。清华大学官网《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第59期,记载了这段历史——某日午休,赵德尊选定在樱桃沟水源头附近的一块巨石上凿刻“保卫华北”四字,凿刻过程中,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循声走了过来。于是两人合作,赵德尊刻了“保卫”二字,陆平刻了“华北”二字,表达了当时广大抗日青年的心声。

红色基地 情怀星火燎原

“大家看,这块青石上,‘保卫华北’四个大字依然非常清晰……”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小蔡,手拿讲稿在石前进行介绍,在他对面,同学小熊正举着手机录制。

小熊告诉记者,这是学校思政课的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故事并制作视频。身临其境,他们对“同龄人”勇挑重担、青春无畏的心境,有了更深体会。

学子以热血熔铸石刻,其爱国情怀也如星火般燎原。至1936年10月,民先队员已覆盖至上海、香港、巴黎等31个城市,1937年2月,总人数达六千余人。作为一二·九运动的重要成果,民先队将爱国运动推及全国各大城市,为抗战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83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学联将“保卫华北”石刻列为重要革命文物。1985年,一二·九运动纪念亭落成,成为北京市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古都北平为原点,以崇高理想为半径,在神州大地上画了一个圈……”近年来,在社会红色文化热潮引领下,一二·九运动纪念地成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党团日活动的热门场所。人们排排肃立,以各种方式重温那些曾经的惊心动魄。林叶沙沙、鸟鸣啁啾,遥望半山绿意,仿佛听到昔日学子们的论辩与歌声,那些跨越了岁月长河的青春热血,久久感染着时代后人。

补白

绿化工人

发现石刻

原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李伶撰写的报道《白鹿岩下爱国石》,刊登在1984年1月9日的《北京晚报》上,是宣传这块“爱国石”的第一篇报道。

这块石头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在李伶的《一二·九运动铭志石的由来和发掘经过》一文中,对此有详细记录——“我的堂姐夫王宝臣,是北京植物园绿化组老工人。1980年秋,他带着十多位新人在樱桃沟里清除杂草,猛然间在一大片乱石堆里的一块青石上发现了刻字痕迹,他小心翼翼剔除了覆盖于字痕上的污泥,露出了‘保卫华北’四个大字,连忙向植物园管理处主任邓正一作了汇报……”

1982年秋,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导生到植物园视察工作。他证实这四个字是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

李伶的报道刊发后,这块“爱国石”出名了,为便于大众观瞻,市政府将这块“爱国石”移到了西边的人行道旁,并以红漆覆盖了白漆字痕。从此,“保卫华北”四字由白色变成了红色。

档案里的北京抗战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