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你想走的路,AI算不出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邱凌

2025-07-01 16:25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又到高考志愿填报时,AI技术的深度介入成为今年的一大亮点。然而,用AI填志愿靠谱吗?有媒体测评市面上近10款热门产品,发现AI的表现仍存在很多“硬伤”。

纵观市面上的AI志愿填报工具,产品逻辑基本都是考生输入省份、科目、分数后,系统会给出排名及“冲稳保”三档院校推荐。可从媒体调查看,有的定位失误,估算的成绩排名与真实数据存在较大误差;有的数据陈旧,无法准确提供一些新增专业的代码;还有的甚至存在信息失实,对高校更名信息、专业是否招生等问题“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相比于早些年或是抱着一本厚厚的《报考指南》逐页对照,或是从网上的海量信息中筛选答案,AI大大弱化了信息鸿沟,的确有助于提高志愿填报效率。可诸如此类的“硬伤”,也很容易给报考带来误导。

从本质上说,志愿填报就是一个筛选数据、匹配数据的过程。数据分析是AI大模型的强项,但这并不意味着,填报志愿可以全让AI“说了算”。且不论不少产品还存在胡编乱造、信息失实等“低端”问题,即便数据足够准确,面向千差万别的个人兴趣、专业喜好,AI给出的答案也未必靠谱。更何况,AI对话“千人千面”,同样的报考条件在不同平台,甚至回过头放在同一平台上,都有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从个人兴趣,到就业前景,再到城市趋向,当考生将这些个性化信息一股脑喂给AI,算法轻易就能排列组合出一个看似“量身定制”的方案,用户却很难甄别验证。

如今,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但无论AI如何进步、算法如何升级,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具体到志愿填报的复杂决策上,更不能指望输入几行需求,就能得到所谓“最优解”。换句话说,AI可以用作辅助参考,但最终还是需要拷问内心的选择。毕竟,志愿填报的核心是“人对自身未来的规划”,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算法也许可以估算录取概率,但真正的内心所爱,只有自己清楚。

自己的路,终究得自己一步步走才踏实。今天,没有哪个选择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参考各方包括AI的建议,但把主动权交给自己,才是真正对未来负责。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高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