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11:53
扫码充电有最低充值限制,无法自定义充值金额;预付卡绑定后不可退费转赠……近年来,部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运营商设置的最低消费额和退款限制,成为横亘在新能源车主面前的一道门槛。记者近日从顺义检察院获悉,该院通过公益诉讼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充多少、花多少”的基本权益,也为充电服务领域的规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整改成效辐射至北京市范围内3000余个、全国范围70000余个充电终端。
据了解,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通过“群众线索举报+大数据平台监测+现场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辖区部分品牌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为消费者设置了种种“门槛”:有的充电站强制设定最低充值金额;有的充电站在扫码充电时仅支持预充30元、50元等固定额度,否则无法进行结算;还有的充电站推出预付办卡项目,但预付卡绑定后不可退换、不可转赠,已绑定、已使用卡券无法退款。
“这些做法明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构成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办案检察人员表示。
在实地走访多个充电站,完成证据链固定、公益损害评估后,顺义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开展区域充电服务行业系统治理。
相关行政部门迅速行动,全区102家新能源充电企业、222座充电站被纳入台账管理,涉案企业取消辖区内3座充电站共计126个终端的最低消费设置,增设“先付后退”功能,确保充电后充值余额可自动原路返还。同时,针对28名预付卡用户,企业也及时告知了规则变更的情况。此外,通过技术升级,涉案企业在北京市范围内3000余个、全国70000余个充电终端都实现了消费者自定义充电金额。
为确保监督质效,顺义区检察院还组织“益心为公”志愿者持续开展跟踪监督及检察听证。在实地查看整改情况的过程中,正为车辆充电的张先生表示:“我是办卡会员,有一天收到运营平台给我发送的短信,告知我不再限制退费,也不再限制使用期限,这下感觉充电消费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新能源车主高女士也称赞:“现在充电不再被强制充值,充多少花多少,剩余自动退还。哪怕自驾出京也能享受一致服务,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