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5:00
荔枝熟了,并且跟着影视剧一起火了。屏幕前享用这时令水果,不免惊叹那“一骑红尘”有多艰辛!这南方来的鲜果堆盛在冰鉴之上,色泽美颜、芳香四溢,剥开外壳,果肉剔透,咬上一口,蜜汁迸射、满嘴留香,果中之王非它莫属。书法家们为此仙果不吝笔墨,千年以前荔枝早已成为贡品享庙堂之尊。
一鉴龙鳞衔珠玉
山高月小
明 陈淳《荔枝图》(局部)
长卷 设色 墨 28.5厘米x302厘米 广州艺术博物院
明 陈淳《荔枝图》(局部)长卷 设色 墨 28.5厘米x302厘米 广州艺术博物院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写荔枝的传神之作当属《荔枝赋》。全篇描述让荔枝滋味跃然纸上,令人垂涎欲滴。陈淳的《荔枝图》,图并不是重点,书法才是重头戏,逐字逐句解读张九龄的长卷,能感受其怀才不遇的遗憾,以南国荔枝难以进入长安为内容,暗寓岭南人才难以被重视重用。
释文:命之不工。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柿何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
最会享用荔枝的人不是杨贵妃,而是岭南人。见过它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吃过大小盈寸、果核纤巧的荔枝,才有资格评判哪种荔枝为上品。没错,岭南人张九龄(673-740)为家乡的水果写书作赋,福建人蔡襄(1012-1067)也写了《荔枝谱》,地道的行家用精准的语言,给没见过、没吃过新鲜荔枝的人做了科普。他们证实,唐代长安的荔枝出自巴蜀,而洛阳的荔枝来自岭南,一旦离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尽,三日味腐,要是没有挖空心思的保鲜方法,怎么可能送到贵妃面前。岭南距长安4000里,快马昼夜飞驰也赶不到,而涪州(今重庆)距长安2000里地,相对较为现实。唐代的时候气温偏高,巴蜀产荔枝也确有记载,因此荔枝使取道汉中、穿子午道抵达长安,博妃子一笑也是一种可能 。
仙果销魂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张九龄充岭南道按察使,回到故乡做官,他可又有吃荔枝的口福了。想起之前在中书省为官,曾和同僚说到荔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无论他怎么描述荔枝多么好吃,沉水的蜜瓜还是冰葡萄都远不能与之媲美,大家都不认同,空口无凭,鲜有人信。平日里政务繁忙,好不容易抽出一点空闲,张九龄追忆昔日长安与同僚交谈的内容,感觉有必要把这南国仙果好好地赞美一番。眼前巨大的荔枝树参天蔽日、树叶繁茂,“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䨴,环合而棼纚。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张九龄连续使用了两个生僻词,霮䨴(dàn duì),是枝叶身披露水的样子,棼纚(fén lí),就是茂盛的样子。水汽弥漫的荔枝林用油彩堆叠的画法描摹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果实到底长什么样呢?“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红彤彤的龙鳞包裹着亮晶晶的明珰,个头不小,有好几寸。唐代的大寸相当于3.6厘米,小寸3厘米,可想而知,这荔枝怕是荔枝王这个品种。吃起来味道怎么形容好呢——“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不是传统的甘、苦、酸、辛、咸五味可以形容,这种“甘滋”与众不同,那汁水非琼浆可比,什么巧妙的语言都描述不出来。果真是吊人胃口,不尝一口于心不甘啊。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江苏苏州人。“明初三宋”之一 ,擅楷、行、章草。此幅草书书唐韩偓《荔枝三首之一》,潇洒飘逸,纵逸洒脱,一改赵体统治时代的妍美。韩偓(约842年-约923年) ,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晚唐五代诗人,其姨父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隐。
释文: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仲温
不想荔枝的美味因此赋而传遍九州,张九龄去世后五年,杨玉环受宠于后宫,她对荔枝的嗜好不光进一步扩大了荔枝的知名度,更成了一项劳民伤财的财政支出,一度让荔枝背了黑锅。
明代花鸟画宗师陈淳(1483-1544)有一卷《荔枝图》,开卷以楷书书写“荔枝图”三个大字,其后以行书书写了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书法长卷末尾是一幅小图,挂满果实的枝条绿叶低垂,九颗红色的荔枝掩在叶片下面,以没骨法晕染叶片的苍翠,以朱红的雨点皴表现果皮的龙鳞。全卷整饬隽雅,笔法挺劲纵逸,出颜米而自成一家,可追迹其师文徵明。从图画中可见,明代的荔枝和如今无异,与唐代的差别也并不大。白居易曾在元和年间任忠州刺史(今重庆忠县),他命画工画了荔枝图,也是为了普及一下荔枝知识,同时为此图作序。形容荔枝与张九龄并无二致,但他写的是“巴峡间”的荔枝,“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如此看来,那时候重庆的荔枝像葡萄一样,成串结果,中间的核还挺大。果真像后来蔡襄在《荔枝谱》中所描述的那样,能送到长安的荔枝,肯定品相不会太好,即便是巴蜀最上乘的荔枝,在闽中也不过是下品,尤其是白乐天补刀说“浆液甘酸如醴酪”,这发酸的荔枝真是让人对贵妃的品味有所怀疑。千年之前,地域限制了想象力,不过没对比就没伤害,堪比摘得星星摘得月亮的宠溺已经让贵妃飘飘欲仙了。
天下第一
种植荔枝最好可以依山,周围有水,这样果味会很清甜。几百年的高大荔枝树还在不断地结果,今年挂果的明年歇枝,年年都能丰收。果实成熟的时候,红果密密地点缀在绿叶之间,像是漫天的星火,比名画中的场景壮观。有的名树四周会盖小亭,晚上有人守夜以防荔枝被盗,还要注意驱赶蝙蝠以免来偷吃。《荔枝谱》所属最好的荔枝以兴化军(大致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为最,蔡襄的老家就是莆阳,他最为了解哪一种荔枝最好吃,名为“陈紫”的晚熟品种一定是天下第一,大约一寸五,换算一下比乒乓球还大。“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他觉得这样的语言也描述得不够到位,就闭眼想象一番,晶莹剔透、入口即化,不可以太甜,也不可以太淡,甘润至极简直销魂。陈紫以下有十二种还不错的品种,有的以个头取胜,有的以甜味取胜,有的以核小果肉多取胜,味道的甘和酸要恰到好处地平衡。而那些食之有渣、后味发涩的肯定是下品。
《荔枝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荔枝农学专著,约成书于公元1059年,其诗文精妙,书法隽雅。全文共有七篇,介绍了荔枝的历史、产地、种类、外观、滋味、健身功效、贸易、种植环境等内容。
蔡襄记录的鲜荔枝可以通过水路和陆路运到很远的日本、印度甚之北方,但没有说如何保鲜,看来到了宋朝,这已经是个不算伤脑筋的问题。吃不到鲜荔枝的可以试试荔枝果脯或者盐渍果干,滋味别有洞天。蔡襄的《荔枝谱》是当时较为详尽的荔枝方面的著作,有植物学探索的意义。作为“宋朝第一”的楷书大家,蔡襄的笔法和结体无可挑剔,全篇有唐楷的浑厚,又不失晋楷的雅气,是极好的临写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