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的第二天,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石景山区摄影家协会和作家协会一行7人来到石景山区委老干部局,对102岁抗战老兵陈胜利进行采访拍摄。
据石景山区委老干部局荀航介绍,陈胜利同志,1922年8月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入党,1982年12月离休。
陈胜利本名叫陈生粒,参加革命时年龄小,人又瘦。队长告诉大家要保护他,保护好他就是胜利。陈胜利抗日战争受过伤,解放战争扛过枪,抗美援朝渡过江。他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老战士,在战场上多次立功。战斗胜利后,大队长马卫华(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半开玩笑地说:“生粒啊,我看你应该叫胜利,因为人活百年不是梦,你长寿我们就胜利,你在胜利就在。”他回答:“服从命令”。就这样,“胜利”这个名字一直陪伴他到今天。
陈胜利出生于河北省望都县东高昌村一个贫农家庭。“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小时候,家里的日子很穷,几乎天天吃糠咽菜。12岁就给地主扛长活,做过小工,也讨过饭。在村里,经常看见日本鬼子,烧杀掠夺,对其是恨之入骨。16岁报名参军,只想报仇,不怕死。”他说,当时并不懂什么主义,只知道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一腔热血要洒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那时,有部队驻扎在唐县一个村里,有30条枪,每条枪有二三十发子弹,部队领导对子弹的管理很严格,不允许浪费一发子弹。每次打出的子弹壳要取回来,用以领新的子弹,每打出五发子弹,要缴一条枪。
说着说着,陈胜利竟激动地唱起了著名的《游击队之歌》——“没有枪,没有炮,日本鬼子给我们造”。他讲,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带领战友挖地道、埋地雷,投身于火热的地雷战和地道战之中。并且因地制宜,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他和战友们经常打近战、夜战、游击战,却不打阵地战,叫鬼子的飞机大炮派不上用场,让日本鬼子屡屡受挫,后来只要天黑鬼子都吓得不敢出来了。陈胜利也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游击班班长。
百团大战后,游击队得到迅速发展。陈胜利清楚地记得,1941年1月的那一场战斗,当时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城工部(管理地下工作者的组织)驻扎在他们所在的村子。陈胜利所在的游击队和县大队则负责保护城工部的地下工作者,并肩负着抓汉奸和打日本的任务。没想到,有300多个鬼子包围村庄,企图抓城工部的人员,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本来冬天在地道中很安全,但由于前两天下了场雪,烟道口的雪渐渐化了,狡猾的鬼子发现破绽,便疯狂地往地道里灌水。所幸地道有排水,灌到膝盖深的水愣是很快排了出去。鬼子一看这招不行,又往下面挖,“咚咚咚”的挖掘声,在地道中听得清清楚楚。这时,陈胜利和战友们将子弹上了膛,手榴弹栓也挂在了小指上,决定跟鬼子拼命。说时迟,那时快。一名战友直接向地面开了一枪,打死了洞口的日本兵。大家趁敌人慌乱,迅速钻出地道往外猛冲,吓得日本兵纷纷后退逃跑。恰好骑兵连支援赶到,大家里外夹击,打死了30多个日本兵。此次战斗,虽然我方也有伤亡,但是保护了城工部人员的安全。天黑后,日本鬼子不敢恋战,灰溜溜地逃走了。
采访拍摄最后,我们谈论起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关于9月3日大阅兵,陈胜利自豪地说:“建国第一次阅兵我参加过了!”大家问:“今年您最想在阅兵场上看到谁?或者说看到什么?”他诙谐幽默地说“我看电视呗!”我接话说:“那我等着看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章呦”。“没问题!”他用洪亮的声音回答。
本文作者王诗维与陈老合影
来源: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