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600年古村,在诗画中重铸乡愁
2025-07-02 13: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大河穿过峡谷,梯田铺满山坡,溪水流过麦地,踏青的孩子在空旷的田野中奔跑。青砖灰瓦的古老民居在树林中露出一角飞檐,明亮的玻璃窗里,村民在整理洁白的床单。蹄窝遍布的千年古道,蜿蜒穿过村庄和山峰,游客漫步在古道上,追寻千年的遗响……

随着北京市新一轮“百千工程”的推进,2024年起,北京门头沟开启了“诗画乡村”建设,古老村庄中的人们,正在踏入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旁边,重塑不一样的乡愁。

香椿苦杏梯田,古村里的新产业

香椿下市了很久,山杏红了又落,在门头沟雁翅镇的600年古村苇子水,一间明亮干净的房间里仍飘着香椿的气息,几台机器将储存的香椿加工成香椿酱,也把处理好的苦杏仁变成罐装的杏仁粥。

苇子水位于田庄沟域西端,沟域从永定河畔开始,向西北山林中延伸,苇子水、田庄、松树、高台、淤白、泗家水等村落依次分布在沟域中。沟域中的红头香椿在门头沟的深山中长了几百年,是山里人祖祖辈辈的头茬野菜,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成了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产业。

香椿销售期很短,往往只有十多天的采收期,在过去,每年都有卖不完的香椿,只能遗弃在枝头。苇子水村村支书高彦辉介绍,从2019年起,村里就联合农业院校探索香椿保鲜的方式,最开始用冷库保鲜,但也只能延长半个月左右的销售期,依然有大量香椿剩余,仅一个村,剩余的香椿就能达到5000斤,损失销售额15万元到20万元,而在红头香椿最有名的泗家水村,最多时能剩下2万斤左右。

2022年,村里在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驻村的科技小院合作,开始尝试研发深加工工艺,用了两年时间,反复尝试和配比,研发出保鲜期更长、风味保存更好的香椿酱工艺,并在2023年开始筹备建设加工厂。2024年春,加工厂建成,成功获批食品生产许可,这是近十年来门头沟区首个取得该资质的生态涵养区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工厂不只为苇子水村服务,也成功打造出“共享工厂”模式,通过代加工的形式辐射整条沟域的香椿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加工厂还能加工沟域内的另外一个特产——杏仁。高彦辉介绍,小时候,每到初夏,山上的杏儿成熟时,村里卖杏儿,也会把苦杏仁做成“杏仁粥”。如今,他们恢复了小时候的味道,并把杏仁粥做成村里的特产销往山外,为村里带来新的收入。

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改成民宿的古民居。

山水林田湖草,山沟里的新客人

深山大泽,不只有小时候的味道,也有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奇景。在苇子水村,许许多多的百年古民居、600年的北方旱作梯田,成为村里吸引游客、增加收入的新产业。而在毗邻苇子水的高台村,一弯小小的水库成了村里发展乡村产业的根基。

高台村位于山沟里的一处高台上,从公路进村要下到沟底,再一路攀爬而上,距离沟底几十米的地方,坐落着数十栋民居。

建在高台上的村庄,可以完美避开沟底的洪水,安然度过每年的汛期,而沟里的水流,也为村里带来新的活力。

2025年6月27日,高台村脚下,月牙形的水库中,三三两两的游客背着钓具在水库边漫步,寻找适合下钩的地方。就在今年,村里通过“百千工程”的项目重新修整水库,在水库中搭建浮桥、打造跌水景观,种植荷花,还在水库边上建了凉亭。

高台村是一个小村,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在陡峭的山坡上建起村庄、开垦梯田,在这里繁衍生息。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年轻人进城,户籍人口140多人的村庄,常住人口只有40多人,且多是老人,村庄越来越安静。

乡村振兴的时代,村里借助门头沟诗画乡村建设的力量,开始重新整理山林,一点点寻回往日风光。高台村村支书高连义告诉记者,除了整理水库、吸引游客之外,村里还在后山的梯田中种植果树,在林下养鸡,村里的散养鸡蛋几乎不出村就能卖完。在后山的梯田和树林间,还建设了登坡步道,沿途设采摘园、露营区、观景台和咖啡水吧。步道的尽头,准备打造一块符合攀岩运动员训练安全标准的崖壁,让原本无人的山林变成都市休闲的去处。

门头沟雁翅镇高台村,水塘改成的亲水乐园边,工作人员在整理服务设施。

古道西风瘦马,诗词里的新村庄

从中原到塞北,从平原到大漠,千百年中,门头沟的茫茫群山一直都是农牧交错的关键地带,层峦叠嶂的山岭中,藏着千里京西古道,是过去沟通南北的通道。

如果沿着古老的通道,从雁翅镇的群山中可以一直往东,到达门头沟王平镇,这里有商旅往来的古道,也有诗人栖居的村庄。

王平镇韭园沟域中,八个村庄散落在沟域中,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区域。山沟的出口处,永定河流过家门,河岸的一侧,大片的平地上种着数十亩小麦,6月中旬,小麦成熟时,河边一片金黄,每到周末,麦田音乐会在山河之间唱响,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从韭园村一路进山,西落坡村的小巷和溪水之间,一座石桥横跨溪水,通往一座小小的院落,这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故居,元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诗句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游客们一路追寻,沿着诗文的白描,就可以一路找到这座诗人故居。

村庄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格局,只是住的人们不一样了,村庄的生活也不一样了,有人整理民居,打造现代化的民宿,也有人因地取材,把山间小院变成酒馆,有自酿的米酒和果酒。每天都有游客沿着陡峭而弯曲的小巷一路攀登,穿过古老的村庄,在小酒馆小憩,在诗人故居中盘桓。

在这里,元曲是贯穿沟域的特色,进入“元曲习研所”,就仿佛跨越百年岁月,走进“元曲世界”。院子里的地上写着各种诗句,元曲研习所的房间里,现代化的光影设备把诗词和戏曲中的故事映照在银幕上,还有各种互动和答题的环节,让游客穿越时光和古人对话。

门头沟区王平镇元曲习研所,小朋友体验互动游戏。

山谷河流村落,都市边上的新家园

当大山里的村庄逐渐凋零时,怎样建设一个新的家园?怎样寻回曾经的乡愁?

在门头沟的千山万壑中,藏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这里有北京市最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有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千里京西古道,有万年农耕文化……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随着北京市“百千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村庄从千百年的文化中诞生出新的产业,也生发出新的气象,踏上重建诗画乡村的历程。

在雁翅镇,2023年开始试点建立田庄沟域党委,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促、治理联抓、风貌联控、人才联育、灾害联防等,引领推动沟域内各行政村、各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实践探索沟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同一年,田庄沟域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集成1.7亿元建设田庄沟域“雁翔云谷”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两年中,苇子水村的古梯田逐渐修复提升,古民居变身山间民宿,淤白村附近的白瀑云景水库变成了冬夏皆宜的休闲地,松树村33亩山地变成了市民的微享菜园,高台村的小塘坝变成了亲水乐园。

而在京西古道旁的王平镇韭园沟域,同样通过沟域党委的统筹规划,建成京西古道文化体验区、田野休闲观光区、综合服务区等不同区域,人们可以在古道中漫步,在山野里露营。

原本分散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通过沟域的发展融为一体。王平镇镇长刘成杰介绍,当地结合大樱桃、京白梨等农产品,打造出农文旅结合的独特产业,并与村民生活相结合,让他们获得更多收益,在都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中更快地实现现代化转型,“让山里的人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这也是乡村振兴最终的目的。”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作者:

北京门头沟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