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路 用初心之火淬炼忠诚
北京残联公众号

2025-07-02 18:22 语音播报

汇爱∙助残

当七月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神州大地,南湖红船的故事总会在时光中回响。1921年的那个夏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如惊雷划破暗夜,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共产党员 ——他们或许看不见斑斓世界,却用心灵绘就时代的色彩;他们或许曾被命运折断翅膀,却用信念编织出飞翔的羽翼。这些在命运褶皱里依然挺拔的党员们,以不完美的身躯铸就完美的坚守,在历史的年轮中刻下了残疾人党员的精神海拔。

唐占鑫:坐看轮椅碾过荆棘,笑携希望照亮助残征途

唐占鑫,1978年1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位被众多残疾人朋友亲切称为 “唐姐” 的热心人,她就是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2004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唐占鑫下半身瘫痪,但她凭借超凡的勇气和毅力,在轮椅上书写了一段温暖而励志的奋斗篇章。康复过程中,唐占鑫萌生了为脊髓损伤者搭建交流互助平台的想法。于是,她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脊髓损伤者 “希望之家”。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家园里,900多名伤友接受了生活重建训练,从最初的绝望无助,到逐渐掌握生活自理技能,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而唐占鑫始终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一路走来,唐占鑫用爱与责任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始终在助残事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她的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汇聚起温暖的力量,让希望之花在更多角落绽放。

黄莺:思光为炬・助残为轴

黄莺,中国共产党党员。两岁时的一场高烧,让她永远失去了光明,成为双目失明的女孩。但她始终坚信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不断突破人生的重重障碍。2015年,来自宁夏的黄莺成功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成为全国首位通过普通高考进入 “211工程” 院校的盲人学生。此后,她的求学之路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被保送为该校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又考取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就读期间,黄莺探索出一套独特的 “口述 — 盲文记录 — 盲文学习 — 盲文解题 — 口述” 学习模式。凭借这套模式,她连续3年在综合测评中位列第一。同时,她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主持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3项省部级课题。

未来,黄莺希望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用知识与智慧点亮他们的人生。

陈良杰:以己为灯,照亮残疾人前行路

陈良杰,中国共产党党员。陈良杰出生于浙江平湖一个普通农家,1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听力障碍。面对命运的“静音键”,他选择以双倍努力回应:2006年,他考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2022年他自己报名国家开放大学平湖分院考成人本科,先后荣获省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浙江省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人生轨迹。2009年,陈良杰入职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制图员。面对CAD、CDR等专业软件,他白天向同事请教,夜晚自学钻研至凌晨。短短数月,他从“技术小白”蜕变为团队核心。作为公司残疾员工的“领路人”,他协助招聘几十名听障员工,建立经验分享群,为残疾人员工手把手传投技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陈良杰他以无声的坚韧,打破偏见的高墙;以超凡的毅力,谱写生命的强音。

陈桂平:残躯作桥,医心为路

陈桂平,中国共产党党员。1977年出生的陈桂平3岁时因火灾事故失去右臂,12岁立志学医济世。1996年,陈桂平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并开办了新圩村卫生所。29年来,陈桂平累计接诊和救治20余万人次,为困难群众和孤残老人减免医药费超过30万元,还资助困难学生260人,资助金额达15万余元,其中,被资助的孩子中就有不少选择了学医。

未来,陈桂平将继续守在农村,行好医、做好事,也盼着更多年轻医生扎根基层,和他一起当好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

扶婷:残躯作桥连正义,法心似灯照微光

扶婷,中国共产党党员。3岁时,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了右臂。13岁那年,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员。凭着一股韧劲儿,她在近十年的运动生涯中斩获18枚金牌,更磨炼出刻入生命的拼搏精神。2004年雅典残奥会后扶婷进入湘潭大学法学院深造,大学毕业后,扶婷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一次性通过了国家司法资格考试。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扶婷成为了一名执业律师。32岁时,扶婷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她选择重拾课本,考取了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因为身体原因,扶婷对残疾人的经历更能感同身受,为此,扶婷成立了“扶婷公益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室”,担任“湘潭市助残公益法律服务团”团长,带领30多名律师投身于公益法律服务。她还组织或参与各类公益法律宣传,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担任20多家涉残组织公益法律顾问。

过去的18年,扶婷已记不清帮扶过多少残疾人,提供多少次法律援助,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扶婷都愿意竭尽所能,以专业之长,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公平正义。

朱丽华:盲杖为笔书公益,丹心作墨绘温暖

浙江省嘉兴市丽华中医诊所所长朱丽华是党龄二十余年的老党员,双目失明的她始终以奋斗追逐生命的光明。2008年,她创办丽华中医诊所,在开拓事业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残疾人实现就业,为特殊群体点亮生活的希望。早在1991年,月工资仅58元的朱丽华从广播中得知“希望工程”后,毅然拿出140元资助了云南两名贫困学生。此后数十年间,她通过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渠道持续与困难学生结对,助学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朱丽华传递爱心专项基金” 正式启动,每年定期举办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

正如她所说:“看到一群新的‘小朋友’走进大学校园,走向灿烂人生,我真心为他们高兴。能为他们的人生‘锦上添花’是我的幸运,只要走得动,我就会在爱心助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从微薄薪资到专项基金,朱丽华用盲杖丈量公益之路,以党员的担当将温暖传递给无数需要帮助的人,让生命的光热在奉献中永恒闪耀。

李存德:敬业如磐担使命,奉献似烛照征程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弥城镇红星村委会大三村残疾老党员李存德,几十年如一日热心参与家乡公益事业并在农家书屋管理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2022年度“云南好人”、2023年第三季度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全国乡村阅读榜样”等荣誉称号。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位老人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敬业奉献的深刻内涵。

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李存德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常说,工作可以退休,但共产党员不能退休,他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

相美华:用心浇灌帮扶路,坚持铸就暖心桥

相美华是上海市新桥镇春申居民区的一名党员。幼年时的一场疾病让她腿部留下残疾,走路多有不便。但她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还主动向他人伸出援手。由于深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自2013年退休至今,她始终坚持热心帮扶社区内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人帮我”与“我帮人”的温情故事。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只要能帮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解决问题,付出就值得。”这是相美华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凭借着对残疾人处境的感同身受,始终践行着 “以己助人” 的善举。多年来,她满怀热忱投身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行动为身边人传递着温暖与大爱。

张启东:心牵绿营承红脉,行践丹心奉韶华

张启东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的一户农家,虽仅有一只手,却凭借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与自强不息的信念,在平凡岗位上苦干实干,书写出别样精彩人生。1990年,张启东担任五龙背镇敬老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敬老院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作为残疾人,张启东对残疾人的艰辛感同身受,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是他始终坚守的心愿。他走遍全镇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和民政优抚对象,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为传承红色基因,他还发起成立省内首个乡镇“传承红色基因志愿者服务队”和“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军属、退役军人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多年来,张启东扎根基层拥军岗位,心系绿色军营,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奉献精神。

王文艮:身有缺憾医无憾,心寄乡邻爱有恒

王文艮,湖北随州人,1964年出生,1982年参军入伍,在原沈阳军区某部担任卫生员,服役期间曾随部队参加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扑救行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王文艮退役回到家乡后,怀着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放弃了到县城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农村,在厉山镇东方村卫生室当了一名村医,从此担负起守护全村村民健康的重任。1995年3月,他在出诊途中摔伤,在医院检查时意外发现右手患上了“骨癌”,截肢后,他依然坚守在村医的岗位,靠一只手坚持为乡亲们看病,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方圆14平方公里、3000多名乡亲的健康,被当地群众称为“行走的120”。

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乡村医生的事业中来,为乡村振兴出力,为乡亲们的健康护航。

陈敏仪:轮椅碾过荆棘路,双臂挥开荣耀门

陈敏仪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的一户普通家庭,因先天患病导致双腿无力。2009年,正在读高三的她,凭借出色的上肢条件被东莞市残联选拔进入残疾人运动队,就此开启了运动员生涯。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首次参赛的陈敏仪便一举夺得4枚金牌,还打破了全国纪录;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她再展锋芒,拿下射箭女子W1级个人赛、射箭W1级混合团体赛两块金牌;2023年,她在亚残运会上荣获女子个人W1公开级冠军;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她又斩获女子个人W1级冠军、混合团体W1级冠军。

在她看来,这些成绩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力量。作为专业运动员与党员,她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始终以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升起、让国歌响彻全球为目标,用拼搏诠释着对体育的热爱与担当。

吴自忠:志坚可破千重障,助残能温万颗心

吴自忠,中共党员,平邑县白彦镇残联职工。19年来,一辆电动三轮车、一支单拐、一根手杖,伴他走进白彦镇144个自然村的3600余名残疾家庭,助力1200余名残疾人成功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帮助8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

一次次亲切的鼓励、一个个暖心的举动、一件件助残善举,吴自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身残志坚,以残助残”的真正含义,为残疾人点亮了希望之光。

让我们以残疾人党员为榜样

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路

用初心之火淬炼忠诚

以昂扬的姿态

坚定的步伐

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来源:新华社、央广网、人民网、中国网、华夏时报、中国青年网、北京日报等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残联微信公号

 

自强风采

编辑:王晓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