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08:22
2025年,上海越剧院迎来建院七十周年,以“七十年经典传承”为战略主线,精心策划并启动了越剧四大经典剧目全国巡演。7月3日至7日,上海越剧院三大演出团同期晋京,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特邀)、方亚芬、单仰萍、章瑞虹(按演出时间排序)携手中生代、新生代演员联袂献演,以超强阵容在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吉祥戏院轮番献演不同流派版本的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5场演出中,有3场《红楼梦》,其中徐王版2场、尹袁版1场;还有2场《梁山伯与祝英台》,范傅版、袁范版各1场。不同流派在唱腔、表演、音乐等方面各具特色,展现了越剧艺术丰富的舞台表现力,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徐王版、尹袁版《红楼梦》各具特色
1958年,由上海越剧院创排,吴琛任艺术指导,徐进编剧,钟泯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首演,这部融集体智慧和艺术才华的集大成之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1962年,该剧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影响力愈发扩大,不仅成为上海越剧的“四大经典剧目”之一,更成为整个越剧剧种的代表作。迄今为止,越剧《红楼梦》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累积票房最多的戏曲剧目之一。
徐王版本的《红楼梦》是国民现象级文艺作品的“鼻祖”,剧中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影响跨越60余年。此外,“读西厢”“葬花”“焚稿”“金玉良缘”“哭灵”等唱段同样深入人心。徐王版之后,上海越剧院在2000年创排了由赵志刚、方亚芬领衔的尹袁版本。不同于徐王版以民乐为主的配置,尹袁版创造性地使用西方交响乐的方式,用音乐烘托氛围,融入了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语汇同时增加剧情细节,带来不同的视听觉感受。在人物塑造上,相比徐派高亢激越的唱腔和潇洒叛逆的舞台形象,尹派的贾宝玉多了一份柔情和儒雅,悲怆“哭灵”化为了缠绵的“别林”;袁派的黛玉则用一段“劝黛”抒发宝黛的知音之情,别有一番风味。
范傅版、袁范版《梁祝》各有千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早期剧目,几乎所有流派创始人都演出过。由范瑞娟与傅全香开创的范傅版本是目前舞台演出场次最多的版本。这部具有戏曲改革标杆性实践意义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戏曲写意传神的美学风格,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细腻表达的现实质感,被誉为“戏曲改革的典范”。其中最为观众所熟知的,莫过于“我家有个小九妹”一段唱腔,其通俗易懂的唱词、朗朗上口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1953年该剧被拍摄成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其东方诗意视觉的荧幕呈现,令国内外观众为之折服。它多次出现在重要的外交场合,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文化名片。
10年前,上海越剧院在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将袁范版《梁祝》重新搬上了舞台,除流派唱腔的不同外,这个版本在剧情场次中也有重要调整,不仅增加了“楼台会”后“送兄别妹”的情节,更恢复了在舞台上绝迹已久的“英台哭灵”。“英台哭灵”是袁派经典“三哭”之一,也是袁范版梁祝独有的唱段,袁雪芬曾于2004年亲自改过唱腔,后来传授给爱徒方亚芬。“送兄别妹”也是一场催泪大戏,在送别梁山伯的途中,祝英台在唱词中以四季、花语为题借景抒情,诗意地表达了梁祝的生离死别之情,感人至深。
舞台“传帮带”展现越剧传承发展
戏曲的弘扬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此次晋京展演既是上海越剧院七十年艺术积淀的集中展示,也是越剧艺术代际传承有序发展的有力证明,更是戏曲“守正创新”传承理念的探索成果。
国家大剧院7月3日演出的尹袁版《红楼梦》中,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方亚芬时隔25年再续宝黛缘,与学生王清、俞景岚上下半场共同塑造经典形象。4日演出的徐王版《红楼梦》,由徐派再传弟子杨婷娜饰演贾宝玉,越剧表演艺术家单仰萍携学生忻雅琴共同饰演林黛玉。5日演出的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表演艺术家章瑞虹与中生代演员斯钰林饰演梁山伯,方亚芬与学生徐晓飞饰演祝英台。当日,在北京吉祥戏院上演的徐王版《红楼梦》以上海越剧院三团为班底,起用最年轻宝黛组合俞果、陆志艳担当主演,满台青春靓丽。6日演出的范傅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由章瑞虹和学生王柔桑共同饰演,祝英台由优秀的傅派再传弟子盛舒扬饰演。这种 “传帮带”的艺术传承模式,在舞台上完成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共同构建越剧艺术守正创新的传承图景,让经典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