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发布“四个一百”大思政建设成果
2025-07-03 10: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门头沟区教育系统举行“思政润心 为党育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大思政建设发布会。会上发布了《门头沟区“感恩立志,向阳而生”大思政育人体系丛书》,展示全区百节大思政金课、百名大思政名师、百位大思政“小先生”和百个大思政剧目等“四个一百”大思政建设成果。

会上,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夏名君介绍了《门头沟区“感恩立志,向阳而生”大思政育人体系丛书》,丛书分为《百师引路·大思政名师领航》《百课铸魂·大思政金课明德》《百生传薪·大思政小先生讲坛》《百剧润心·大思政剧目典藏》,系统记录了门头沟区思政育人矩阵建设经验,以及“课堂小切口、育人大格局”的实践创新成果。

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京西精品教育研究院院长廖文科,门头沟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杨建海为大思政名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秀芹,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志华为大思政金课教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作为入选百位大思政名师的教师,大峪中学思想政治学科青年教师刘明,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大峪一小教师艾彦华,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原三级高级检察官刘玉霞分别结合实际工作,从课堂、班级活动、青少年普法等方面分享思政育人实践成果。“门头沟区深入挖掘区域红色资源和绿水青山资源,全力建设优质思政教师队伍、打造高品质思政金课。”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道德与法治研修员、正高级教师艾艳敏向记者介绍,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全区重点关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关联,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在打造思政金课方面,全区以跨学科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形成家校社协同发力,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学生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提升实践科研能力,达到知行合一。

一堂金课点燃思想火种,一场对话重塑人生坐标。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师生展示了主题为《感恩立志 责任在肩》的思政微课,讲述了2023年门头沟区遭遇洪灾之后,师生以实际行动帮助家乡水峪嘴村进行灾后重建的感人故事。斋堂中心小学师生则以舞台剧《红途与共》讲述京西红色革命历史,通过角色扮演感悟信仰力量。“学校以‘感恩立志,向阳而生’为主题,组建了学生宣讲团,作为宣讲员,我向同学们讲述了在洪灾中所经历的医生护士救人的故事和解放军叔叔抗洪救灾的故事。”妙峰山民族学校学生罗晨曦表示,这些经历都是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是自己成长当中的“重要一课”。“未来,我要尽到思政‘小先生’的责任,不仅和同学们一起弘扬抗洪精神,更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公益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多做贡献。”罗晨曦说。

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二级巡视员郑雄,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楚元为思政“小先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门头沟团区委书记贾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雒婕为优秀大思政剧目师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据记者了解,在探索“百剧润心”大思政剧目工作中,门头沟区将思政教育与五育进行融合,以剧为媒、以剧化人、以剧创新,以门头沟区域历史为特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构建全员全程全域育人生态。《探秘爨底下村》《琉璃村的脊兽传奇》《水下机器人与永定河的绿水青山》《煤山变金山》……全区中小学师生将家乡历史、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变化等作为艺术创作的鲜活素材,讲出家乡故事,激发爱国爱家情怀。“学校在思政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创新探索中,构建课堂为基、课程为脉、实践为翼、活动浸润、协同共育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德育副校长吕云涛介绍,学校开发了校史馆思政课程,成立“山水润心”话剧团,创编《种下一朵向阳花》话剧,展现师生在洪灾之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不仅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更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全区积极构建‘感恩立志 向阳而生’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在抓牢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融合,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育人路径。”门头沟区教委四级调研员赵卫东表示,未来,门头沟区将持续深化“大思政”体系建设,以“四个一百”成果为新起点,拓展全维度育人场景,将思政教育做深做实,擦亮“感恩立志,向阳而生”育人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京西力量”。

(采写:苏珊;区教委供图;编辑:韩冲;复审:常悦;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