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4:30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日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玉才在致辞中说,古籍工作的重点要落在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上,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黄文韬教授在致辞中说,广西师范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古籍文献的收藏、研究与整理出版工作,强化珍稀文献的抢救性采集,深化古籍系统性整理与深度研究,创新古籍活化传播体系,通过影印出版、数字人文产品开发、跨境学术合作等路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主旨发言环节,各位学者围绕各馆藏珍稀文献的收藏、保护与利用,日传群经单疏古钞本价值,《海外中国古籍总目》编撰进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古籍整理研究与图书馆发展趋势等议题作了发言。
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稻畑耕一郎在介绍敦煌文献在全世界的收藏及“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作”等情况之后,对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敦煌写卷”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并通过对其民国时期的转抄本的形制、藏章以及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等的对比、考证,指出了其文献价值与研究意义。
刘玉才教授则首先梳理了群经注疏组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并指出单疏本在中国没落后,日传群经单疏古钞本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与出版意义。日本现存的大量单疏传本多为孤本、全本,或将助力域外汉籍钞本成为媲美敦煌西域文献出版的新亮点。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韩文部主任、教授李国庆回顾了《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的缘起及出版情况,指出海外中文古籍留存的品种和质量至今尚无可靠的统计和全面的评判,仅北美地区就有近百家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有数量不等的中文古籍。但编有完整书目的不多,目前编目工作仍在持续,需要各界人士继续努力。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教授住吉朋彦介绍了现藏日本饭沼山圆福寺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的九册本与二十册本,并通过对卷端页、印章、题识、别本、阙笔等不同方面的考察,将其与辽宁省图书馆藏本、哈尔滨市图书馆藏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涵芬楼本以及日本内阁文库藏宝胜院旧藏本、斯道文库藏松崎慊堂旧藏本等相关版本作了细致比对、审定,为其版本样态的最终考订作出了重要结论。
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陈红彦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古籍存藏情况以及近年国图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强调了科技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如古籍库房环境改善、古籍装具的使用、古籍保护的科研,设备研发、材料研发,脱酸的发明专利等。她认为,古籍保护、古籍传播将会更好地融为一体,跨学科、跨界的合作将越来越自然地推进古籍文献走出书库、书斋,成为生活中的必需。
主旨发言环节同时发布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天禄云枢数据库”平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候君明介绍,“天禄云枢数据库”已集成6万种、3000余万页、近100亿字的珍贵古籍文献,包含历代珍本秘籍、地方志书等。数据库提供图文对照、版式还原、繁简字异体字全文检索、智能断句标点等强大功能,致力精准还原古籍原貌,提升研究效率,服务学术与文化传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任汤文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的研究、探讨和思考集中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无论是文本考证、版本探究、编目、著录、流传、影响等,都是求古今之变,追索文献转化、活化利用之道;二是多方协调,既包括上(古籍收藏)、中(古籍整理)、下游(古籍出版)协调,也包括中、外协同,还包括不同文字典籍的互译、合璧等,这是一个充满学术张力的交叉领域;三是守先待后,其命维新,人工智能是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积极应用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文本识别、开展知识服务、构建数据库、训练大模型等,但同时也要坚守人文学科的宗旨,警惕技术时代工具理性对人文领域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