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篇|长文读不下去,责任在读者还是作者?
中国记协

2025-07-03 14:58


“如同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百年接续奋斗展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轮,从昨天走向今天,从历史走向未来。”

这段荡气回肠的叙述,出自任仲平文章《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篇文章是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

2021年6月28日刊发当天,文章在人民日报新媒体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有网友留言这样说,“一口气读完,字字珠玑”“坚定不移跟党走,甘洒热血护旗红”。百年历史的艰辛与壮阔、百年大党的青春与活力,跃然纸上。

今天,短视频风行、碎片化阅读流行,一篇上万字的长文章怎样吸引读者?宏大叙事、主流价值如何打动年轻人?这篇任仲平带来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把握好“大与小”。越是大主题,越需要用小细节来刻画。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的《十问未来之中国》,人来人往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牺牲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细节、人物,让百年大党的面貌鲜活饱满、可感可知。贴近生活之“小”,更能感受波澜壮阔之“大”。这是写好大型政论的一个关键。

第二个启示是,把握好“远与近”。写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写当下、观未来。这篇任仲平成功之处,在于不是把百年党史仅看作博物馆里的“陈设”,而是能够总结经验、启迪当下、开启未来的宝贵财富。既有历史纵深,更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关怀,长文章读下来就不觉得累。

第三个启示是,把握好“理与情”。道理像一个人的“筋骨”,情感就像一个人的“血肉”,两者相互交融,才能成就一篇好政论。抗击疫情时,“90后”“00后”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吊唁大厅,铭记无名烈士的“无字碑”动人心魄……这篇任仲平善于捕捉“泪点”、能够激发共鸣,因此打动人、感染人。诉诸情感、强调体验,是如今网络传播的一个要点。

作为新闻界最具代表性的政论品牌,任仲平的“常青”“常新”,鞭策我们写出更多有温度、有质感的“大评论”,壮大主流叙述、澎湃时代强音。

历史上的名篇

编辑:柳爽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