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4:58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然而,同一个新闻,在不同的记者笔下,可能带来不同视角不同血肉的历史。28年前的7月1日,一篇记录历史的新华社消息播发,让人眼前一亮。
它,就是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
专家对这篇作品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写作上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诸如对细节使用得独具匠心又显得了无痕迹,对那个不眠之夜的许多场景的精彩记述与详略有致的结构安排等等,以及其中体现着的记者对这个众人关注的历史事件的独特发现等等。”
说是消息,其实它更像新闻特写,记录下香港回归的几个瞬间。与其他相关主题报道的角度不同,它没有记录交接仪式的场面和群众的欢欣,而是以“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为线索,记录了英方撤离的画面,角度非常新颖。
这篇消息叙事紧凑。按时间顺序,重点描述了升旗与降旗的重要场景,并巧妙穿插部分闪回,把现实和历史融合一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事实分寸拿捏得当。比如,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梳理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第二次降旗则回顾了英国强占香港的往事等。这些场景描写,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丰富了新闻内容,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让人称道的还有细节描写。比如,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中降下,既象征英国管治的落幕,也强烈昭示不可更改的历史大势。
消息的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通过独特视角与历史的对话,凸显沧海桑田。从这样一句话中,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新闻与历史在哪里结合,以什么样的方式勾连。
香港回归,相关报道可谓琳琅满目。这篇报道,独特之处就在于紧紧抓住了几个意象,抓住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的历史性时刻,抓住了飘扬156年的米字旗最后一次落下的过程,抓住了“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背影,隽永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