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8:45
北京市“十五五”规划公众建言征集活动近日正式启动,诚邀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北京市未来五年发展贡献金点子、好建议。活动将持续至8月底,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站、微信、电子邮箱、信件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
“中国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目的的;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划的。”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中长期规划,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每到新的节点,相关部门都会拿出充分时间开门纳谏、集思广益,这一制度设计承载着赤诚的为民初心——让“党和政府要干的”与“老百姓心里盼的”紧密对接,让“城市大事”与“身边小事”有机联结,让“长远规划”与“当下生活”有序衔接。
将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结合,是我国发展规划体系的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纵观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写历史,“七五”计划编制开始大范围征求意见,“十五”计划编制首次通过群众征文方式征集意见建议,“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民意吸纳渠道愈发多样化、机制化、常态化。北京市“十五五”规划公众建言征集活动启动以来,社交媒体上就不乏讨论,有人盼“对路边乱停车现象再治理”,有人问“灵活就业的社保怎样落实”,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的关切与规划编制“对话”,一些真知灼见还有望融入中长期战略,这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直观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编制规划是为此,问计于民亦为此。北京新的五年规划涉及首都功能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诸多重点方面,与大家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真正实现广大市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发展规划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尽可能地让发展红利、规划红利惠及每一个人、每一处城市角落。发展蓝图与民生清单的同频共振,充满了“大”与“小”、“整体”与“细节”的辩证法。
大城之治,机杼万端。北京这样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那些集中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民群众有最直观的感受、最细微的洞察,对解决方案也会有自己的独到想法。比如,市民提出的“解决出租车司机如厕停车难”,被北京“十三五”规划采纳并最终落地;北京“十四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回应了电动车充电桩难找、老旧小区缺少小区环境等问题,正是“接诉即办”中市民高频反映的诉求……从人民诉求中聚焦发展准星,从人民智慧中找寻治理智慧,从人民建议中提取改革之策,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科学选择。
从时间坐标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是开局起步,“十六五”是冲刺收官,“十五五”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从内外发展形势来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关键还是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我们的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十五五”规划不仅是国家、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更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发挥主人翁精神,立足长远建诤言、谋良策、出实招。在发展的浪潮中找准个人定位,实现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必能成就更美好的生活。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广纳民意、征集民智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当千万条“指尖建议”最终融入首都发展新蓝图,将凝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推动首都北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