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养老观察|警惕这些骗局!反诈课保住老人养老钱
2025-07-04 08: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幸亏把课件拍下来了!我这养老钱差点就全打水漂了!”午后的杨庄街道养老驿站里,麻将牌的碰撞声戛然而止。董阿姨攥着发烫的手机,声音发颤地向围拢过来的老姐妹们讲述惊魂一刻。这两天,她逢人便分享自己的遭遇,“反诈海报真是我们老年人的‘救命符’,大家一定要多留意,别让骗子钻了空子!”



# 庆幸:反诈课程关键时刻护平安


事情发生在一周前。


当时,董阿姨正准备出门买菜,突然接到一通显示“官方认证”标识的电话。听筒里传来严肃的女声:“您的医保账户在上海发生违规报销,涉嫌骗保,请立即配合调查。”对方不仅准确说出她的身份证号、就诊记录,还通过短信发来一张带防伪水印的“冻结通知书”。


在连番“不配合就逮捕”的恐吓下,董阿姨慌了神,想赶紧给老伴打电话,一起去银行转钱。但拨打号码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来前几天在养老驿站上的一堂反诈课,手机相册里还保留着一张照片,PPT上用红框标出警示话术:“凡提及‘安全账户+小额诱导’必为诈骗”“公检法不会电话要求转账” ,瞬间让她清醒过来。“这和警察上说的诈骗套路一模一样!”意识到自己险些落入陷阱,董阿姨等老伴到家,立马赶往派出所求助。


民警在安抚董阿姨时,她的手机再次响起,正是骗子打来的“催促电话”,民警接过电话,表明身份后,骗子慌忙挂断,再未联系。如今,董阿姨特意把反诈课件设成手机壁纸,见人就说,“这是我的‘护身符’,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这并非个例。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反诈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通州区电诈案件中,虚假征信类诈骗尤为猖獗,其中以冒充客服取消百万保障、会员诈骗最为突出,此类案件占电诈案件总数的22.4%。

“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政务流程的不熟悉,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来电显示,甚至使用AI语音模拟真人。”通州公安分局反诈中心队长张斌展示近期老年人易受骗案例时,也提到了董阿姨这起电信诈骗,“骗子连医保报销的最新政策都能信手拈来。”


面对严峻形势,通州区民政局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何凤红在采访中表示,打击治理涉老诈骗是保障老年人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通州区从6月至8月聚焦老年群体需求,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反诈网。在社区、养老驿站、菜市场等老年人聚集场所,邀请民警化身“讲师”开展情景模拟教学;社区微信群每日推送“反诈日历”,用短视频等形式拆解诈骗套路;十万余张反诈海报不仅贴在银行、社区公告栏,更被精心设计成折叠卡、购物袋等实用物品,让反诈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 警惕:取快递被骗走5万


看似普通的日常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防不胜防的诈骗陷阱。近日,记者在助老反诈宣传月活动上,了解到多起通州老年人受骗案例。


今年3月,梨园镇68岁的李大爷接到显示为某物流通州分部的电话,称有个广东寄来的快递退件了,里面是价值3万的百万医疗保险保单,如若不及时处理,将收取5%滞纳金,而且会每日递增。李大爷在“客服”引导下,一步步下载了陌生APP,开启屏幕共享,当对方以“验证账户安全”为由索要银行卡验证码时,他甚至没意识到,手机屏幕上正跳出数万元的转账提醒。

郭大爷也遭遇了这样的骗局,他接到一条快递到达驿站的短信,凭借取件码却无法取出快递。拨打短信上的电话询问时,对方避而不谈快递,反而告知他开通了百万保障,不关闭每月将扣1080元服务费。郭大爷在对方指导下,打开电子钱包的消费者保护栏,竟真的看到写着自己名字、保额100万且显示“开通中”的保障服务。随后,他按指示发送取消短信,又被诱导打开银行 APP、下载会议软件共享屏幕。直到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发现5万余元消失,才惊觉被骗。

李奶奶遭遇的骗局更具迷惑性。对方自称是某购物平台的客服,称李奶奶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要给她办理退款。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李奶奶购买的商品信息,李奶奶信以为真。随后,对方以退款需要先验证个人征信为由,让李奶奶下载了一个陌生的APP,并在APP上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不久后,李奶奶就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3万元被转走了。


此外,虚假征信类诈骗已成不法分子的“惯用伎俩”。骗子往往冒充银行、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的信用卡、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等信用支付工具有不良记录,不消除会影响个人征信,以能够帮助受害人注销账号、消除记录为由,诱骗其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 解析:为何老人成了重灾区


结合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严峻形势,以及老年人易受骗的“养老服务”“投资理财”等典型案例,张斌详细剖析诈骗分子作案手法。


从通州区整体发案数据来看,虚假征信类诈骗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财产安全,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打击。这些诈骗案件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老人被骗后陷入自责、焦虑的情绪中,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老人缘何成为诈骗重灾区?张斌分析,老人易中招存在三大软肋。其一为扣费恐慌,“自动续费”“影响征信”等话术直击老人对资金安全的焦虑;其二是技术盲区,屏幕共享、NFC 支付等新功能常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老人因不熟悉而陷入陷阱;其三是权威服从,部分诈骗分子甚至会以穿着 “快递制服”的视频画面获取信任,增强欺骗性。此外,反诈中心监控发现,诈骗分子还开发了方言剧本,用本地话与老人交流,进一步降低其戒心 。


为有效遏制虚假征信类诈骗案件高发、频发的态势,通州警方积极行动,针对今年以来此类案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提升一线民警应对此类诈骗的能力。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此类诈骗案件在工作日的上午和晚上时段发案较为集中,一些老旧小区和回迁房小区的老年人更容易成为目标。基于这些分析结果,通州警方有针对性地调整警力部署,在高发时段和高发区域加强巡逻防控和宣传工作。


“反诈宣传月”期间,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将反诈宣传嵌入社区服务、养老机构等场景,组织针对虚假征信类诈骗开展专题培训,就诈骗套路、高发原因、预警处置等方面全面讲解。邀请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办案民警进行授课,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诈骗场景等方式,让大家深入了解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和心理。

“许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缺乏日常的陪伴和交流,情感上较为孤独。诈骗分子就抓住这一特点,以热情关怀接近,通过日常聊天获取信任,待老人产生情感依赖后,再以各种理由骗取钱财。”何凤红呼吁,家庭、养老机构与社会需多方联动,构建防诈屏障。家庭应强化沟通、普及案例、做好技术防护;养老机构需将防诈融入管理,开展多元宣传;社会各界则要发挥合力,共同守护老年人的财产与精神安全,让老年人在优质养老服务中远离诈骗威胁。





【相关链接】


老年人易中招的六大电信网络诈骗


1.养生保健骗局

犯罪分子多以免费体检、领取奖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以“祖传秘方”“特供专供”为噱头,虚构或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购买所谓的“药品”“保健品”“理疗仪器”等。


提醒广大老年朋友,身体不舒服,最好去正规医疗机构,谨遵医嘱、按时吃药,不要轻信各种广告宣传。


2.文物收藏骗局

有些犯罪分子以帮助老年人拍卖其收藏的粮票、邮票、错版人民币等“老物件”为诱饵,虚构高价,诱骗老年人委托代为拍卖,收取“拍卖费”“服务费”;有些犯罪分子将公司的劣质工艺品冒充为高档收藏品,虚假承诺短期内会大幅增值且公司会高价代售或回购,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


遇到这种情况,请广大老年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慎之又慎。


3.投资理财骗局


一是非法集资类。这类骗局一般依托注册成立的公司,宣称投资各种养老项目,或者一些听上去很“高大上”的比如光伏、量子等项目,宣称收益好,年化利率高,承诺可以保本返息,前景一片光明。他们甚至打着“国家帮扶”“政府扶持”的名义,吸引老年人投资,或者诱骗投资人去“拉人头”。这种投资一开始会尝到甜头,但公司资金链一旦断裂,必定血本无归。并且这种资金链断裂是必然的,因为公司运营是需要成本的。


二是各种理财神器类。有些犯罪分子假冒有国企背景,宣称非常可靠,存一万赚三千,并且门槛低、周期短、收益率高、投资方便,下载手机App就能投资,邀请好友就能获得上万元的红包。听上去十分诱人,简直就是天降“大饼”,他们忽悠老年人充值投资,但所谓的充值,实际上就是通过手机银行转账给犯罪分子的私人账户。目前该类诈骗受害者中各年龄阶段的群体都有,不少老年人因为这种骗局损失惨重。


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通过正规渠道,千万别被“低风险、高收益”的承诺蒙蔽了双眼。

4.以房养老骗局

这类犯罪分子以“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然后恶意利用公证、仲裁和诉讼等方式或者使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产,造成老年人无家可归、身负巨债。这种以老年人房产为对象的诈骗,是对老年人侵害最严重的一种陷阱,让老年人失去了栖身之所,失去了生活最重要的保障。这也是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的对象。


5.关爱帮扶骗局

有的犯罪分子以“关爱老年人”和“帮扶弱势群体”为旗号行骗,有的组织旅游参观活动,通过诱导、捆绑销售或变相收取会员费等方式行骗;有的冒充自来水公司员工或社区、医护人员,以上门检修管线为由入户行骗;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心和同情心,通过虚假宣传“慈善活动”“公益项目”进行非法集资。


6.其他“花样”骗局

“保险代办”骗局。犯罪分子冒充医院、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渴望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的急切心理,谎称可以代为补缴“社保”,收取“材料费”和“办事费”。


“街头迷信”骗局。犯罪分子自称“神医”或“大师”,虚构老年人自身或家人将有疾病、灾祸,编造只要对现金钱财和金银首饰“开坛作法”就可以“趋吉避凶”,再勾结同伙调包或诈骗款项,造成老年人财物损失。


“黄昏恋”骗局。这是“杀猪盘”的一种,犯罪分子利用单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独的特点,通过网络或微信交友发展为“恋爱关系”,再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


“虚拟货币”骗局。犯罪分子或者号称不用投钱可以“零撸”“挖矿”,发展下线就能“推荐返利”,或者号称购买虚拟货币就能有收益等,往往是以“0门槛0投资”的方式出现,再通过“推荐返利”的方式引诱老年人发展下线,让部分老人尝到甜头后加大投资,之后往往血本无归。


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以银行卡涉嫌洗钱等犯罪,要求配合执法等话术骗被害人把银行账户内存款转到指定账户。


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我们清晰看到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针对老年人设下的重重陷阱。作为子女,应给予老人更多关心与陪伴,多与他们交流当下诈骗手段及防范方法。老年人自身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遇到拿不准的事,及时与家人或警方联系。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冯维静

摄影 唐建

微信编辑:芳芳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