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递进式气象服务是什么?
中国气象局 | 作者 刘钊

2025-07-04 13:13 语音播报

城事

6月29日傍晚,北京海淀,白石桥附近,天气闷热潮湿,路人行色匆匆。在17时48分的气象雷达图上,这里“风平浪静”,距离最近的降水回波位于朝阳区北部,且仅呈现代表较弱雨势的绿色。

6月29日15点55分,北京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

又一个6分钟后,降水核心地带已经发展为代表暴雨到大暴雨的紫色回波,路面积水迅速上涨。十几分钟后,降水减弱,趋于结束。

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夏季短时强降水天气,个头小、“力道”足、来去匆匆。这样的雨,是汛期防灾减灾的“重头戏”——下在城市,容易造成积涝;下在山区,可能引发山洪、山体滑坡或泥石流。预报这样的雨,由于其局地性、突发性以及短暂的生命史,直到今天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坦言,这样的短时强降水,想要做出精细准确的确定性预报,当前仍属无解。

事实上,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性科学,并不存在100%的精准,只有对精准的无限追求。一方面,大气运动本身存在随机性,加之热岛效应、复杂地形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让大气的运动更趋“混沌”。另一方面,当前的天气预报是根据监测到的大气运动初始状态,依据规律计算得出,其中各个环节都不可能完全真实模拟大气运动。

预报暂时无解,不代表防御无计可施。大体上,天气预报的提前量和精准度是一组“矛盾”,提前量越大,预报越“粗线条”,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反过来思考,这也意味着天气越临近,预报越精准。由于科技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气象部门无法“一步到位”,提前数天直接给出降雨的精确时间和地点,但可以预判天气发展趋势,圈出灾害可能出现的时空范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将这个“包围圈”缩得更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的预报信息,能够帮助人们尽可能有效防范应对。

还是以北京海淀这场雨为例,6月27日北京市气象台提醒“未来三天多阵雨或雷阵雨”,6月28日晚间预报“明日有分散性雷阵雨”,6月29日11时又进一步预报“下午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提醒公众外出携带雨具,注意防雷避雨和交通安全。

类似这样,围绕高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演进的不同阶段,从气象预报预测科学性、准确性实际出发,针对地方防灾减灾不同需求,按照“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具针对性”的原则供给气象服务,分级别、分区域精细化联动相关力量,使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快速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行动力——这就是气象部门在长期防灾减灾实践中凝练总结出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通过提升服务能力弥补气象科学技术现存短板,面对提前量和精准度“二者不可得兼”的困境,从实际出发给出的“最优解”。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递进式气象服务的理念,是将灾害性天气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建立覆盖“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全链条的服务。

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在于转换思路,化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转而一手持矛、一手举盾,攻守兼备,“攻”可不断提升预报精准度,“守”可按节奏预置防御力量。

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演进及其防范应对进程顺序,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既尽可能地拉长预报期、给足提前量,也能够确保提供的都是当时最精准的预报结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到人、防范措施准备到位,才能将灾害损失切实减少到最低。

实战检验成效。在近期的多场降水过程中,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发挥作用,有效支撑防汛决策。台风“蝴蝶”于6月13日登陆海南,7日,海南气象部门发布《热带气象活动趋势展望》,并于9日至13日随着台风步步逼近不断更新预报信息、升级发布预警。在重庆6月18日至19日的大范围暴雨中,气象部门12日便捕捉到暴雨信号并发出提醒,17日进一步划定暴雨影响时段和范围,帮助提前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在湖北省松滋市,6月16日,气象部门发出专报,明确指出18日午后至19日白天有暴雨到大暴雨,并在18日细化暴雨风险影响,助力该市卸甲坪土家族乡581人成功转移避险。

图为湖北松滋市提前转移强降雨落区群众,“递进式”气象服务为应急防灾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供图:邓超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