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读者俱乐部组织十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参与“2025年度北京市人行道使用现状调查”专项建议征集活动。这是继今年5月北京日报客户端与市征集办联合发起人行道使用现状征集后,首次邀请未成年人群体参与的专业调研成果展示。
活动前期,不少小读者们在专业指导下开展了实地调研。东城区灯口小学3年级的滕川致同学绘制了“我心目中的未来交通场景”,他在设计图上写道“未来,每个十字路口都有智能监测设备,能够‘看见’所有车辆行人,并用大脑快速计算车辆数量、人员通行情况,自动设计红绿灯时长,而且所有路口的监测设备是互联的,与所有智能车辆也是互联的,永远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也可以实现最高效通行。未来,学校门口有彩虹步道,人车分流,很安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齐悦彤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人行步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她发现树根导致人行道路不平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她提出了6个解决方案。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范怡兰利用每天上下学路上,用心观察和体验,她在提交的建议中写道“学校附近的胡同里停了不少常年不动的车,再加上早晚接送学生的家长有些也在胡同里占道停车,就造成了拥堵引发了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斑马线标识模糊,部分有破损。”任墨晞小朋友说“东城区属于老城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发现学校附近有的人行道过于狭窄,因为有绿化带和路灯的原因,有段路只能一人通过,家长带着孩子都无法并排通过,偶尔会出现有车辆违规停放在人行道上的情况,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人行道变得更加拥挤。”每位参加活动的小读者都精心绘制了地图,部分还制作了3D模型演示。
市征集办工作人员也向小读者系统介绍了人民建议征集制度:自1991年设立以来,已形成“3+1”征集方式(日常征集+实事征集+专项征集+市特邀建议人队伍),累计推动数万条建议落地。本次人行道问卷调查作为“交通治理年”重点专项征集活动,特别开通“青少年绿色通道”。
活动现场,每位小读者还录制了“我的城市梦想”视频,这些影像资料将作为城市发展档案永久保存。
北京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开创了“媒体搭台、儿童参与、政府响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孩子们活动当天提交的20余条建议建言,已于次日转交给相关的交通部门。北京日报客户端相关负责人介绍,线上共有18502人参与2025年度北京市人行道使用现状调查,整理和统计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市民的建议建言正在统计分析,将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供有关部门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