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属于两岸青年的创意碰撞!有人利用电信号让植物成为钢琴演奏家;有人利用AI技术养鱼,观测它们的生命体征;有人虚拟空间养猫,让其成为永恒陪伴;有人将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复原......
7月3日
在2025两岸青年峰会科技艺术融合展上
Z世代的青年在京台两地的热土上
用45件横跨科技与艺术的创意作品
勾勒出一幅联通海峡两岸的未来长卷
这正是青年们共同书写的
“两岸一家亲”的时代注脚!
本次展览以“携手绘青春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汇集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美术美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和京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两岸青年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等平台的创新成果,部分展品已在2025中关村毕业季舞台上精彩亮相。
1
破界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步入展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奇观令人惊叹。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希望植物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情绪。”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洪鑫磊的“植物钢琴师”将绿叶化为琴键,植物电信号实时转化为即兴旋律,让沉默的自然在科技赋能下奏响生命乐章。他现场表示,在这样两岸交流的重要场合,作品承载着连接两岸、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中央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边奕文的毕业作品“无相”建立了一个“心-象-镜”三位一体的当代表达路径,受到了两岸青年的喜爱。“把手放在台子上,我就获得了感知我现在情绪的字。字的翻译也很有意思,跟我们南方的禅文化、哲学文化相关性很高,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很强。”一位台湾青年体验后兴奋地分享道。
AI天后咖啡则让妈祖文化飘香于科技浪潮中。台湾创业者林宗龙将闽台共有的海洋信仰融入饮品,通过AI互动打造“茶饮+文创”新业态,架起产业与民俗的交流之桥。
数字技术也在重塑历史记忆。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以VR重现圆明园“狮子林”的叠石奇观,并通过数字化复原《四十景图》,让消逝的皇家园林在虚拟世界中重生。北京电影学院则成为AIGC艺术的前沿阵地。应届毕业生孟星彤的获奖作品《鱼灯》用AI叙事讲述了与外婆之间的故事,而何梦泽的“纹生万象”让十三件马面裙纹饰在数字空间中翩然起舞。
一位台湾青年奋力蹬着特制的自行车VR设备,兴奋地摘下头显,脸上还带着未褪的红晕。“我体验了一个叫‘迁徙’的VR游戏,跟以往不同,这次我完全沉浸其中,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动物,很有生命力地完成了一场迁徙之旅。”他激动地对身旁的大陆伙伴说道。
当逝去的爱宠在数字世界苏醒、当提前解码未来语言、当脑机接口遇见深空探测、当技术编织街道秩序、当VR赋予迁徙动物的第一视角……一件件展品共同勾勒出科技与人文碰撞的璀璨星图,搭建起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
2
同心共创:科技与创新的璀璨光芒
获得两岸青年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的“航天文化陨石博物馆”由两岸青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徐星和邹佳烨共同制作。本作品以“太空陨石”为灵感,建筑体块模拟陨石坠落插入山石,形成动态空间。中心集展览、文创、休闲于一体,通过沉浸式展示与互动体验,推广航天文化,激发公众对宇宙探索的热情,成为两岸青年智慧碰撞的太空信标。
产业创新领域,台湾的科技企业同样耀眼。艾生骨科以3D打印与智能导航革新骨科手术;若美科技凭借全球独家的散热材料,接连斩获国际绿色科技大奖;海盛科技的AI养鱼技术则通过智能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了鱼类养殖环境的精准监测与健康管理,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与可持续性。这些来自京台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印证着两岸产业协同的无限潜能。
从数字生命到脑机接口,从毫米级AI建模到骨科精准导航,从AI昆曲公仔融合创造到两岸青年携手完成航天文化陨石博物馆一起逐梦苍穹,再到利用元宇宙技术打造出两岸学生交流基地……京台青年不仅以硬核科技打破边界,共同勾勒创新图谱,更让人振奋的是,我们惊喜地看到两岸青年的实践,已经从“技术对话”昂首迈向了“命运共生”的崭新阶段!无论是沉浸式的候鸟迁徙之旅、数字赋能的皮影新韵,还是虚拟世界中的永恒陪伴,都生动诠释了这一跨越。
以科技为舟楫,以文化为风帆
此次展览
每一件展品都是两岸青年
回应时代命题的创新答卷
深深镌刻着“两岸同创”的鲜明印记
它们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闪耀标识
更是文化交融的温暖回响
不仅是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本
更是情感共鸣的生动阐释
“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创意打破地域界限
未来便在同频共振中徐徐展开
编辑:关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