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新一轮外交互动传递出哪些重要信号?
九万里

2025-07-05 08:26 语音播报

热点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开启了对欧洲为期一周的访问,行程涵盖欧盟总部、德国和法国。其间,王毅参加了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等一系列重要活动。

此次访问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关键节点,也是欧盟委员会换届后中欧首次战略安全对话。

面对严峻的国际挑战与各自发展需求,中欧双方正超越分歧,持续深化战略协调与合作。

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访欧时机耐人寻味。

这是王毅今年第二次出访欧洲。今年2月,王毅第一次访问欧洲,出席了慕尼黑安全会议,并访问了英国和爱尔兰,同英方举行了第十次中英战略对话。

此次访欧长达一周时间,王毅外长有充足时间与欧盟及德法两国进行深入交流。

王毅到访欧盟总部,主要是为7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预做准备。今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王毅先行访欧,同欧盟官员举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为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同中国最高领导人会晤进行前期沟通。

到访德国,主要是今年5月6日德国新政府成立,中国尚未同默茨政府正式对接,此次中德外长会晤,也是两国政府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有助于加强彼此了解和沟通,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到访法国,则是在当今变乱交织的国际格局中,中法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行径方面存在重要战略共识,有必要就中法、中欧,乃至世界局势中的重大复杂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

因此,此次出访,既有中欧双方共同应对全球局势的战略沟通,还有对中欧元首外交活动的预热准备,内容充实,意义重大,立足当前国际局势,有力助推了中欧双边关系向好发展。

中欧合作成果丰硕。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面临结构性重塑,主要经济体间贸易关系遭遇严峻挑战,但中欧这对占全球经济总量超30%的“双子星”却在变局中逆势上行。

今年以来,中欧双方始终坚持对话协商,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双边贸易、数字创新、绿色转型、贸易通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绝非一时的政策趋同使然,而是中国和欧洲在经济、全球治理等领域具有深层的共生逻辑。

中欧经济互补性强。

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实现最终共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庞大的市场;欧盟则在高端技术、绿色产业规则制定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互补性使双方在产业链整合、技术共享等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

例如,在半导体产业合作方面,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中国芯片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而欧洲企业则在设备与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欧洲厂商利用中国制造优势,满足其特定的生产需求并优化供应链将是最佳发展选择。

所以,中国产、中国销,帮助欧洲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大家何乐而不为?

多边主义共同立场。

中欧同为全球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在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拥有共同立场。

在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策时,中欧具有携手对冲美国极端政策的共同价值取向,能够为维护全球多边主义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025年5月25日,中方宣布向WTO提起诉讼,指控美国“对等关税”违反规则,并要求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此举获得巴西、印尼等47个国家的支持。

近乎同期,欧盟联合新加坡、瑞士等国发布声明,批评美国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和贸易成本上升。欧盟特别指出,美国试图用关税解决宏观经济失衡问题,是“不可取的微观工具”。

在共同反对特朗普单边经济霸凌上,中欧双方有坚定的合作基础。

横跨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

政治互信显著提升。

今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年初,习近平主席与科斯塔主席通话,拉开了庆祝建交50周年的序幕。

在通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欧双方要“坚持伙伴定位、推动互利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得到了科斯塔主席的高度认同。这也成为中欧双方夯实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中欧不断加强战略沟通,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从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商定到国际海洋治理,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而在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地缘热点问题上,中欧也可加强协商协调,共促冲突降温,防止地缘局势进一步失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中欧方案”。

美欧关系裂痕凸显。

相较中欧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化,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则在“特朗普主义”的冲击下风雨飘摇。

在今年初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直言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其内部,对欧洲的价值观、移民政策等横加指责,质疑欧洲价值观是否值得美国捍卫。

2月14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发表讲话。

这一言论撕开了美欧表面和谐——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欧洲“遭受电击”,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批评美国世界观与欧洲相悖,无视既定规则、伙伴关系及长期信任。

“美国优先”成为欧洲战略自主的“觉醒剂”。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如同一剂苦药,让欧洲尝到安全空心化与经济附庸化的苦涩,但也催生了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

在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彻底推翻此前“联欧制俄”的策略,撇开欧洲与俄罗斯直接进行“越顶外交”,将欧洲完全排除在了俄乌停火谈判之外。

安全防务方面,美国要求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开支占GDP比重提高至5%,并威胁未达标国家将失去共同防御保护。美国以安全保障为要挟,肆意干涉欧洲内外政策。迫使欧盟提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强化防务自主,降低美国的战略掣肘。

荷兰海牙北约峰会现场。

因此,欧洲清醒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可能会使自身在国际事务中丧失主动权,成为美国政策的被动追随者。于是,欧盟不断扩大“朋友圈”,寻求战略自主,对冲美国对欧政策“大转向”带来的冲击。

此外,一些欧洲防务企业近来也逐渐压缩与美方的合作,呈现出“脱钩”趋势。

这些迹象表明,随着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欧美关系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松动与分裂。

关税战成为美欧分裂的“催化剂”。

2025年3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欧盟迅速反制,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

5月冲突升级,美国威胁将关税提至50%,欧盟则拟对95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并诉诸WTO。这场博弈导致德国等欧洲经济体面临数千亿欧元损失,特斯拉等美企在欧市场受挫,坐实“双输”结局。

当美国关税大棒逼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三天内14次提及中国,高调呼吁“中欧共赢”并“默许”法国外长、荷兰首相相继对华示好。

3月,冯德莱恩更公开承认“中欧电动车谈判”以及“中欧投资协定”重启的重要性。

这种被欧洲议员痛批为“投机”的180度大转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美国不再可靠,欧洲只能将中国视为唯一稳定变量。

百年变局下,中欧是推动全球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就能推动合作、办成大事。

下一个50年,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将成就彼此,还将照亮世界。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