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之际淮浦陈氏家族行迹考
2025-07-06 22: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东汉末年,皇权旁落,地方豪强势力崛起,逐渐占据大量的地方政治、经济乃至军事资源,形成了与官府抗衡的力量。随着汉王朝对全国统治秩序的崩溃,这些家族集团或者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的政治势力,或者凭借自己对本地域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割据军阀争相笼络的对象。

徐州是东汉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其地处于东海、泰山、淮水之间。《尚书·禹贡》称“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楚汉之争时期,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旧称)曾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而汉朝建立者刘邦和汉初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也多出身徐州之地的丰、沛一带。东汉徐州刺史部领郡国五:彭城国、琅琊国、东海郡、下邳国、广陵郡,范围北至今山东西南部,南奄至今江苏中北部,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是东汉重要的财税之地。汉末乱世中,曹操、刘备、吕布、袁术、孙策等政治集团围绕徐州展开了反复争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凸显了徐州在汉末三国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

因上述原因,徐州在汉末三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影响当时政治的家族集团,其中许多成员甚至跻身魏、蜀、吴三国的宰辅之臣,如琅琊诸葛氏家族的诸葛亮、东海王氏家族的王朗、彭城张氏家族的张昭等,但他们的仕途发迹和政治能量的提升都是在离开徐州之后,若论出身徐州、并且在汉末江淮一带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家族,则首推淮浦陈氏家族。梳理其家族成员陈球、陈瑀、陈登等人的履历事迹,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家族政治在汉末三国历史背景之下的演变和发展。

一、陈球:两登三公,士林模楷

淮浦,为徐州刺史部下邳国辖县,治所在今江苏涟水西。淮浦陈氏家族显著于史册的第一位人物是陈球。

陈球,字伯真,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六有传,《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张璠《汉记》等诸书均有载。陈球祖父陈屯“有令名”,父陈亹官至广汉太守。陈球“少涉儒学,善律令”,汉顺帝阳嘉(132—135)年间举孝廉,累迁至繁阳令。陈球在任上“清高不动”,魏郡太守曾试图向陈球索贿,陈球严词拒之。太守逼迫督邮逐陈球,督邮却说,“魏郡十五城,独繁阳有异政”,如果驱逐陈球,天下必定议论纷纷。太守乃止。

陈球凭借出众的政绩辟公府,举高第,拜侍御史。当时荆州南部盗贼横行,太尉杨秉举陈球为零陵太守。陈球到任后,帅吏民固守城池,抵御贼人进攻,采取多种守城策略以歼大量敌兵,相拒十余日,直至救兵抵达,攻破贼兵,迁魏郡太守。由此也可见陈球虽出身儒学世家,却也谙熟兵法韬略,后来陈登对此也多有承袭。

后陈球入朝担任将作大匠,负责汉桓帝陵园的修建,为朝廷节省大量经费开支。在南阳太守任上,陈球因执法严明,侵犯了当地豪强的利益,为仇人谤毁失官归家。不久,陈球复出担任廷尉。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崩,曹节、王甫等宦官因对她怀恨在心,欲以贵人之礼葬之。众官员慑于宦官之威不敢发声,陈球则不惧权势,认为应根据礼法将窦太后附葬于桓帝陵寝。最终,陈球的提议得到了汉灵帝的批准,曹节、王甫等宦官则遭灵帝训斥。

熹平六年(177年),陈球拜司空,身登三公之位,不久因地震而罢免。次年,迁太尉,不久又因日食而免职。光和二年(179年),陈球出任永乐少府,与司徒刘郃、卫尉阳球密谋诛宦官,不意事泄,陈球为下狱诛死,时年六十二岁。

陈球主要仕宦于桓、灵二朝,这也是东汉宦官乱政最为严重的时期。陈球两登三公,与宦官集团进行持续不懈的抗争,最终殒命。陈球因此成为当时清流士人中的领袖人物,他的不幸遇难也为淮浦陈氏家族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量,并将作为政治红利传递给其后人。

作为汉末大儒、经学大家,陈球门生众多。《太平御览》引《述征记》载,下相城西北有陈球墓,墓前有三碑,其一碑记载其弟子有卢植、郑玄、管宁、华歆等六十人,这些人均为汉末名流高士。又据《隶释》载《太尉陈球碑》碑文,后来总揽袁绍幕府的魏郡人审配亦是陈球故吏。

二、陈瑀:割据淮泗,阴图江东

据《后汉书·陈球传》,陈球的子侄辈中,知名的有三人。陈球之子陈瑀,官至吴郡太守,陈瑀之弟陈琮,官至汝阴太守。陈球之侄陈珪,官至沛国相。

陈瑀是东汉末年历史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角色,他曾经一度割据淮泗,遥领江东,在陶谦、袁术、孙策等集团的争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陈瑀在《后汉书》《三国志》无传,其事迹散落在诸书之中,兹梳理如下:

陈瑀,字公玮。据谢承《后汉书》,陈瑀早年通过举孝廉、辟公府进入仕途,曾在国都洛阳任市长,后辟太尉府,未到。永汉元年(189),陈瑀拜议郎,迁吴郡太守。永汉是汉献帝所用的第一个年号,仅使用三个月,即在当年十二月被除。此时正值董卓篡政、关东诸侯筹备讨董之际,亦是汉室崩裂的开始。陈瑀于此时外放吴郡太守,应有避难之意。吴郡位于江外,距离洛阳遥远,又因战乱阻隔,陈瑀未能前往吴郡就任,而是屯驻在长江以北的广陵、下邳一带。

彼时,广陵太守张超响应关东州郡讨董,率部弃郡北上,而后又与其兄陈留太守张邈合兵一处,未返本郡,故而广陵一带暂时处于权力真空地带。陈瑀以吴郡太守之身份在广陵经营,又地近乡里,很快便发展成一股军事力量,成为汉末乱世中的一镇诸侯。

陈瑀在淮泗一带的发展引起了后将军袁术的注意。袁术出身汝南袁氏家族,是司空袁逢之子,司徒袁隗之侄。袁氏家族在汉末士人之中地位首屈一指,与陈氏家族关系密切。袁术与陈瑀从弟陈珪是“旧交”。因为这层关系,袁术意图拉拢陈瑀为盟友,并借助陈瑀在江淮一带的影响力将势力范围向这里拓展。

初平四年(193年),袁术引军进入兖州,与曹操、袁绍军大战于匡亭,袁军大败,而南阳又因刘表断粮而无食,于是袁术索性放弃南阳,东奔九江郡,杀扬州刺史陈温,由是割据淮南。此为《三国志·袁术传》的记载,但裴松之所引《英雄记》关于袁术奔淮南一事颇有不同。《英雄记》称,陈温因病去世,袁绍遣其从弟山阳太守袁遗为刺史,这意味着袁绍试图将势力范围侵入扬州。袁术时与袁绍为敌,于是发兵击破袁遗,袁遗败走沛国,为手下兵士所杀。此后,袁术以陈瑀为扬州刺史,袁术在兖州战败后选择东奔淮南,也是因为这一带已有陈瑀接应。但陈瑀并不甘心作为袁术的附庸,当袁术率兵南向寿春时,陈瑀“拒术不纳”。袁术退保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纠合部众后攻打陈瑀,陈瑀“惧走归下邳”。

由上述史料可知:其一,陈瑀的核心领地在下邳一带;其二,陈瑀的势力范围曾一度从徐州南部的下邳、广陵延伸到扬州北部的九江郡(后改为淮南郡);其三,陈瑀虽在淮泗经营多年,但军事力量较弱,即便面对袁术败兵仍不能敌,只能弃地而逃。

建安二年(197),袁术在淮南僭号称帝,引起天下公愤,曹操控制的朝廷下诏,使吕布、陈瑀、孙策共同讨伐袁术。当时陈瑀屯兵海西(今江苏灌南),其地在广陵郡北端,毗邻陈氏乡里淮浦,可见陈瑀当时的势力范围仍在徐州南部的下邳国、广陵郡一带。同时,从诏书可见,陈瑀的身份除了仍然保留对吴郡太守的遥领之外,还加挂安东将军的将军位,这可能来源于曹操的笼络。

然而陈瑀无意伐袁术,却意图向江东发展,袭击在江东立足未稳的孙策。《江表传》载,陈瑀遣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联络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等县的山越豪帅祖郎、焦已及吴郡豪帅严白虎,发给他们三十余枚印绶,将他们发展成为内应。一旦孙策率军北上,就攻打江东诸郡。但陈瑀的这些密谋被孙策察觉,孙策先下手为强,遣吕范、徐逸率军北上进攻海西,大破陈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山阳公载记》载,陈瑀此战后全军覆没,也无法再在淮泗一带立足,只能单骑投奔冀州袁绍。袁绍任其为故安都尉,此后史料再无陈瑀的记载,大概是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陈瑀割据淮泗一带的下邳、广陵两郡,自189年至197年,长达八年之久,是汉末群雄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陶谦虽然担任徐州刺史,但其所能管辖的区域仅有徐州中部的下邳、彭城、郯县一带,徐州南部事实上处于陈瑀及其家族的控制之下。陈瑀也成为当时少数几位绕过汉朝的避籍制度、依托乡里宗族实现割据的军事政治集团。只可惜陈瑀周边强敌环伺,其军事力量又较弱,始终无法拓展自己的地盘。从他遥授江东山越印绶、策动其发动叛乱来看,陈瑀虽未能赴江东上任,但其吴郡太守身份仍能在江东一带施加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陈瑀为孙策所败,这让淮浦陈氏家族与孙氏集团结仇,导致后来陈登与孙策、孙权的交恶。

三、陈登:名重天下,威行广陵

陈瑀败走后,淮浦陈氏的主事者落在了陈登身上。

陈登,字元龙,陈瑀之侄,陈珪之子。陈登早年即博览群书,有匡扶天下之志,《先贤行状》称其“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二十五岁时,陈登被举孝廉,出任东阳长。东阳县属广陵郡,在今江苏盱眙东,距离淮浦不远。陈登在此任职,也是其家族在徐州南部具备强大政治影响力的体现。陈登在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为徐州刺史陶谦表为典农校尉,负责农田水利,以赈饥荒。

陶谦是丹阳人,外来仕宦,因此需要格外依赖徐州本土豪族。陶谦提拔陈登,意在笼络淮浦陈氏家族,以巩固其在徐州的统治。但陈登似乎对陶谦并不买账。陶谦去世后,陈登作为徐州本土豪族的代表,就积极拥戴刘备代领徐州牧。他甚至主动给袁绍致信,解释他们拥立刘备的原因,寻求袁绍的支持。

学者方诗铭从《三国志·先主传》中陈登劝说刘备之语“彼州殷富,户口百万”,认为“彼州”的使用可证明陈登及徐州的豪族势力“完全站在陶谦的对立面的”。陈登对刘备的支持,是刘备能够以平原相身份入主徐州、跻身一方诸侯的关键。这很大程度上与两人性情相投有关。刘备早年在涿郡合徒众,有侠义之风。而陈登作为公族子弟,却不同于儒生文士,而任侠好勇,被许汜讥讽为“湖海之士,豪气不除”。陈登曾评价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也在刘表面前盛赞陈登:“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刘备与陈登惺惺相惜,可谓汉末乱世的一段佳话。但遗憾的是,刘备兵力薄弱,接连被吕布、曹操攻破,无法在徐州立足,辗转南奔。陈登身负家族重任之荷,不可能抛弃乡里追随刘备,两人的渊源就此结束。随着曹操消灭吕布,陈登成为了曹操集团的一员。

早在吕布割据徐州之时,陈登即已倒向曹操。他曾受吕布之命与曹操结好,但他一进曹营,就出卖了吕布,劝曹操“宜早图之”,曹操则临别执着陈登之手,说:“东方之事,便以相付。”在曹操的授命下,陈登出任广陵太守,接替了陈瑀此前的势力范围,作为掎角之势与曹操合围吕布。陈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海贼薛州万余户向陈登归降,这让陈登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围吕布于下邳,陈登亲率郡兵作为前驱。吕布破灭,陈登以功加伏波将军。伏波将军虽为杂号将军之职,但地位十分尊贵,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就是伏波将军,而曹操最亲近的宗族将军夏侯惇直到六年之后才担任此职。

徐州平定后,陈登继续主政广陵,“甚得江、淮间欢心”。当时曹操的注意力集中对付北方强敌袁绍,于是与江东一江之隔的陈登负责起了防御孙策北上的任务。建安四年(199),孙策先后两次发兵北上,围攻陈登于匡琦城(一作匡奇,在射阳县附近,今江苏宝应一带)。陈登守城,一如当年陈球守城一样,面对十倍于己的兵力,毫不畏惧,从容应对。他采取了类似空城计的策略,先让士兵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然后登城瞭望,看到敌军没有警惕,便亲自擂鼓,突然将步骑兵放出,将敌军击溃。两次守城,均斩首万级,让孙策不敢再打从广陵北上的主意。

孙策来攻时,陈登曾派功曹陈矫往曹操处求援。陈矫有过这样一番话:

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东汉末年,郡国本位化思想盛行,郡吏往往将本郡称作“本朝”,将郡守称作“郡朝”或“府君”。从陈矫措辞中出现的“形便之国”“外藩”等词可见陈登统治的广陵郡在曹操集团内享有高度自治的状态,与曹操所署的其他郡太守颇有不同。

史载,陈登在击败孙策之后,有了“吞灭江南之志”。在广陵,陈登兴修水利,重新打通了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的邗沟(又称中渎水)。郦道元的《水经注》援引蒋济所作的《三州论》,对陈登通邗沟是这样描述的:“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学者姜师立认为,陈登因为射阳以南邗沟的水路不通,射阳湖风浪大,损坏船只,于是重开邗沟,将河线向西移动,不再经过博芝湖,转而由樊良湖北口穿过白马湖,再转向射阳湖入淮。新的邗沟运道开凿了更多的人工运道,并以这些人工运道联系起马濑、津湖、白马湖等自然湖泊,最后连接起长江与淮河。“邗沟西道的开挖有其军事的原因,大大方便了曹魏军队南下与东吴的战争。”

陈登后被曹操调任东城太守。东城本为县,即今安徽定远东。可知曹操为陈登此次调动,特意将东城升格为郡。笔者以为,曹操将陈登调离广陵,或许也有防止陈氏家族在江淮尾大不掉的意图。临行前,“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为陈登所劝回,这也足见陈登在广陵的恩威之重。

据《三国志·华佗传》载,陈登因长期食用生鱼脍,导致寄生虫在肠胃里形成内疽,年仅三十九岁即不治身亡。此后曹操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登之计,而使孙权在江东坐大。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深恐沿江郡县被孙权占领,决定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将江淮之间大批城池废弃,居民内迁,包括广陵在内的沿江十余万户居民渡江投奔东吴,陈登对广陵的经营至此付诸东流。

(作者成长,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看历史·三国文化》2025年第2期

图片

淮浦陈氏家族主要活动地点


作者:

写三国的成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