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醒狮激发抗战精神
北京晚报 | 记者 孙毅

2025-07-07 17:01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事变发生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档案摘录

大战广安门唱本图片

《北平突围血腥录》封面

《北平突围血腥录》中收录了一篇抗日通俗唱本“刘汝珍大战广安门”,其中一段写道:“平常这个说张三行,那个说李四棒,他们在戏台底下打群架,一个可以打八个,这是匹夫之勇。好比一群蛮牛,值不得称道。他要能把力气用来打日本,便成了英雄,与众不同。诸公稳坐雅言,听我说一段万人崇拜抗日英雄故事,题目就叫‘刘汝珍大战广安门’。”

刻骨铭心 弹坑记录侵华罪行

盛夏的宛平城,炽热阳光明晃晃地直射在宛平城的城墙上。专程前来的游客或是路过的行人,看到南城墙上七七事变弹坑遗址,有的驻足良久,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喃喃自语。深入墙体的弹坑,就像刻骨铭心的伤痛,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全民族抗战,从这里打响。

土生土长的宛平人郑然,不知多少次路过南城墙,每一次,她都会抬头看看弹坑。对她来说,弹坑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家族记忆。“我爷爷郑福来是七七事变的亲历者,从小他就给我讲他的经历,讲抗战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抵抗。

家住卢沟桥头的郑福来当时只有6岁,他在睡梦中被枪炮声惊醒,亲眼看到乡亲们被炸死炸伤。七七事变发生后,郑福来随母亲逃亡到河北。

战事平息后,郑福来回到宛平城。1949年,郑福来参加了革命工作,同年10月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195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卢沟桥镇第一届经过选举上任的镇长。郑福来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复卢沟桥和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坑,作为抗战见证,被保留下来,还配上了中英日三语铭牌,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我是来北京上大学之后,才第一次到了卢沟桥,看见石狮子。”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俊杰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日战争史,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对七七事变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历史教科书。当他站在卢沟桥头,再回望历史,对当时的抗战时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铁证如山 日军蓄意制造冲突

近日,“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登上热搜。

“我们结合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华北局势,会发现日军在不断制造一系列事件和冲突,为进一步侵华寻找契机和借口,扼守北平西南门户的卢沟桥就成了日军选择的突破口。”据《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记载,从1937年7月7日夜到7月9日凌晨,第29军坚守阵地,誓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进攻并未得逞。“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南京国民政府步步紧逼,意图分离华北,逼迫宋哲元(时任第29军军长)实行所谓华北自治,华北局势非常复杂。”

李俊杰介绍,事实证明,七七事变是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的。七七事变爆发后,第29军、南京国民政府,分别与日方进行和平谈判,希望让华北恢复到七七事变以前的状况,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态度鲜明,7月8日即向全国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和平谈判,是日军的幌子,他们不断进行兵力集结,在长辛店、廊坊等地扩大战事。北京市档案馆珍藏着一本名为《北平突围血腥录》的纪念册,其中记录,7月26日,日军派中岛顾问、樱井顾问、佐藤茂书记官等到广安门与27旅679团接洽,正在巡视城防的刘汝珍团长下令开枪。广安门之战,日军阵亡30余人,受伤80余人,佐藤茂被斩首。

7月28日,日军集中火力进攻南苑。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伤亡5000余人,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等高级将领壮烈殉国。8月1日,留守北平的3000官兵,从安定门杀出一条血路,突破敌人包围得像铁桶似的北平城,向西北方向突围,沿途在马房南、清河镇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官兵们一路冲杀,直到羊房才脱离危险。突围成功的官兵们,在羊房集结后,奔赴察哈尔继续抗战。

城桥园馆

串起抗战主题片区

从1937年7月7日到8月1日,这段抗战历史,也被收录在位于宛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宛平文史馆内。这天下午,郑然来到宛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参加一场宣讲活动。爷爷郑福来、父亲郑增民,都曾是抗战史义务讲解员,现在郑然也接过了“讲述红色精神”的接力棒,加入到宣讲志愿服务队伍中。

作为亲历者,郑福来每一次讲解,都分外动情,那一夜的炮火和惨状历历在目。他被称为“七七事变的‘活历史’”,立志“活一天就要讲一天,活到100岁,讲到100岁”。遗憾的是,郑福来在2024年7月2日因病离世,享年93岁。

爷爷和爸爸的期盼,自己对故土的眷恋,让在外求学的郑然,完成学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宛平城,成为宛平街道一名社区工作者。“这也是在为爷爷完成他未竟的事业。”郑然说,当年在卢沟桥、宛平城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如今很多也回到了宛平街道,参与家乡建设、传承抗战精神。最近,郑然经常参加宣讲志愿活动,为了讲好抗战历史,她“加班”研读史料和爷爷留下的笔记。孩子们问她,为什么老加班?郑然说:“妈妈在做义务志愿者,就像太爷爷和爷爷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据了解,为打造好丰台区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丰台区对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域开展主题保护,以“一城(宛平城)一桥(卢沟桥)一园(抗战雕塑园)一馆(抗战纪念馆)”为主线,制定出《丰台区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工作方案》。

宛平文史馆展览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在岁月的时空中,宛平,一河一桥一座城,以守护为使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崛起。”

补白

我们准备流血吧!

据《北平突围血腥录》记载,7月29日,日军派中岛顾问率汉奸翻译周思靖,在旃坛寺讲话,声称卢沟桥发生不幸的事件是“因为你们误解了‘大日本’的提携合作之意”。日方意图把27旅改编为保安队,遭到27旅679团1营爱国官兵的齐声呵斥。官兵们掏出武器,一齐瞄准中岛,准备与之拼个你死我活。中岛被这浩大声势吓得抱头鼠窜。官兵们义愤填膺,有的被日寇的嚣张气得痛哭流涕。679团团长刘汝珍表情凝重,缓缓地说:“好男儿不要流泪,我们准备流血吧!”

档案里的北京抗战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